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15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为探讨嗜铁细菌对农药辛硫磷的降解及其土壤修复的潜能,采用改良定向培育法,对嗜铁细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5进行驯化,摸索其降解条件,并测定其土壤修复能力.结果显示,菌株Bs-15对辛硫磷有较高的耐受性,在辛硫磷浓度达到800 mg L-1时仍可生长;可以以辛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适合其降解的最佳外加营养物质为酵母粉,无机盐为MgCl2.最适辛硫磷降解浓度为≤100 mg L-1,浓度继续升高时降解效能明显降低;最适降解温度为35℃;对pH值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在pH 5-9时降解率较高;最适降解时间为24 h,振荡速率为150 r min-1,接种量为8%;土壤修复试验表明,此菌株在第20天时对土壤中辛硫磷的降解率接近50%.本研究结果说明枯草芽胞杆Bs-15对辛硫磷具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对辛硫磷污染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潜能.  相似文献   
122.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各种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免耕和秸秆覆盖作为两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不明确,结果存在分歧。通过对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农田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减少土壤干扰,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难分解碳的形成,减少土壤CO2排放;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有利于CH4氧化,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降低CH4排放;免耕对N2O排放的影响与气候类型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免耕增加通气条件差的土壤的N2O排放,对通气好的土壤影响不大。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性质结论不一致。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2排放,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对CH4排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秸秆性质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增加N2O排放,但也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无影响或降低N2O排放量,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机理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综述发现随着保护性农业措施的推广,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其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而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三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需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下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综合研究,预测增温潜势,为不同气候带保护性农业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制定合理的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明确秸秆覆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结合不同研究区?  相似文献   
123.
两种能源草田间条件下对镉和锌的吸收累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生物量能源草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如何还未知.本研究采用两种能源草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和紫色象草(P.purpureum ‘Purple’)以及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和镉的超累积植物遏蓝菜(Noccaea caerulescens)为对照,在镉污染农田上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分别是遏蓝菜和马蔺的126和36倍,与紫色象草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遏蓝菜地上部和根部中镉和锌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马蔺地上部和根部的锌含量最小,而镉含量显著大于紫色象草和杂交狼尾草(P<0.05).虽然地上部和根部的镉含量显著小于马蔺和超累积植物遏蓝菜,紫色象草地上部中镉和锌的累积量最大,镉累积量分别是马蔺和遏蓝菜的7.0和4.1倍,锌累积量分别是马蔺和遏蓝菜的41和11倍(P<0.05).杂交狼尾草地上部镉和锌的累积量略低于紫色象草.遏蓝菜的地上部中镉和锌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体内镉和锌的转移系数均大于1,可用于提取修复镉锌复合污染土壤;马蔺根部镉富集系数大于1,其体内镉的转移系数小于1,可用于稳定修复镉污染土壤;紫色象草根部锌富集系数大于1,其体内锌的转移系数小于1,可用于稳定修复锌污染土壤.田间条件下,由于大的生物量,紫色象草和杂交狼尾草表现出较强的土壤镉和锌的提取去除潜力,且可产生经济效益,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针对公安部毒驾行业标准GA1333-2017《车辆驾驶人员体内毒品含量阈值与检验》分析要求,建立了6-单乙酰吗啡、吗啡、可卡因、苯甲酰爱康宁、四氢大麻酚、四氢大麻酸、甲基苯丙胺、苯丙胺、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氯胺酮等11种常见毒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检测方法.使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UHPLC Ultimate 3000+TSQ Endura进行分析,以C18色谱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对质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1种化合物都有极好的保留与良好的分离,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11种国家规定管制毒品及精神类药物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5.
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绩溪污水处理厂在低浓度进水条件下的生物启动和调试运行,通过外加碳源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培养初期活性污泥增长缓慢的问题,但不是长期的运行方式。可以引入部分工业废水至生物处理系统,以提高进水有机底物浓度。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冲击负荷对系统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某型雷达可靠性验收试验为实例,依据故障等级划分及加权原则,通过对试验中故障的处理、判定与加权,最终形成判决结果。并针对故障加权后总责任故障数不是整数的情况下,如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评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7.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境内,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宝志来此建庵讲经而得名。宝华山森林茂密,整个山区地形封闭,水、热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绿化覆盖率在92%以上,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地带性植物保护较好,主要有:青冈栎、苦槠、冬青、紫楠等植物,其中椴树、三叶槭、毛竹、油桐历史最为悠久。维管束植物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类为欧洲种子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一。另有千年古树近百株,其中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栽下的6棵御道松最为有名。198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128.
总结了各种金属材料在中国不同环境下的长期大气腐蚀试验结果,环境中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工业性、海洋性、干燥环境及湿热环境等各种典型环境。材料中包括了常用的碳钢及耐候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分析了环境对各种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的影响,对润湿时间、二氧化硫、酸雨及盐粒子的污染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9.
高效高精度模拟面源污染输移过程,掌握面源污染的输移规律,是研究面源污染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管理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全面耦合二维水文水动力及污染物输移过程的数值模型,采用二阶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利用GPU加速技术提高计算效率。结果表明:在理想条件下,数值解与解析解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对不同面积和精度的城市地表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输移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的输移规律符合实际的物理过程,模拟总时长为7200 s,城市地表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86 s;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169 s,计算效率有显著提升。综上所述,GAST模型对不同下垫面面源污染可实现高精度模拟,且模拟效率有显著提升,为今后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合成聚合物的广泛使用和持久性污染使得微塑料(<5mm)成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污染物,污水的大量排放是淡水和海洋环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污水处理厂也成为微塑料进入淡水与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系统调研,追溯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来源,综述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迁移和污染特征的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特征和去除效果的差异性,为开展国内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污染研究与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并展望未来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发展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