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低DO下AGS-SBR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长期运行特征及种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构成AGS-SBR系统,研究其在低DO(0.5~1.0mg·L~(-1))条件下,处理低COD/N比(4.0)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长期稳定运行特性,并解析反应器的主要菌群构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180d里,AGS-SBR系统表现出了良好且稳定的除污能力,反应器对水体中COD、NH~+_4-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17%、95.21%、77.05%和91.11%.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一直很好,污泥始终保持着完整的颗粒外观和密实紧凑的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颗粒污泥解体的现象.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绿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为SBR-AGS反应器中主要优势菌群.Denitratisoma、Planctomycetaceae、Thauera、Comamonas、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是反应器中与脱氮有关菌群;Clostridium和Anaerolinea是除磷相关细菌.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汕头市地震、风、洪潮、火等多种灾害的危险性、成灾模式和损失估计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可视化的计算机综合防灾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基于GIS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框架,便于课题组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98”南北洪水看山西防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正  任泽信 《灾害学》1999,14(2):82-86
从我国“98”洪灾的惨重经济损失中认为,除了气候因素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是致灾的主要原因。以此为鉴,结合山西实际,分析了山西防洪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治洪患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对碳酸盐鲕粒及其成因的一般认识 在许多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中,经常见到引人注意的鲕状结构和鲕状构造。前者系对每一鲕粒而言,后者是指由鲕粒组成的岩石构造。 所谓鲕粒,是指具有核心和同心层包壳的凝聚——加积颗粒,多呈球形到椭球形,大小和形态似鱼卵。碳酸盐鲕粒系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其核心可以是  相似文献   
15.
1998年6月3日,由慕尼黑开往汉保的德国ICE884次高速列车在运行至距汉诺威东北方向附近的小镇埃会德时,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为惨重的列车脱轨行车事故。该列车由两辆机车和12辆拖车组成,事故发生后12辆拖车全部脱轨。截止到6月17日,已有100人死亡,88人重伤。发生事故的列车是德国第一代ICE型高速列车。德国共有此型列车60列,它们从1991年开始投入运营,总运营里程超过10亿公里,平均每列运营里程达166万公里。6月17日,联邦铁路局局长在德国听证会上公布了对事故发生过程的初步调查结果:在列车运行距公路跨线桥约6公里时…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一个智囊团——世界动向研究所最近发表了关于世界再生利用现状的总结报告。根据这个报告,在废旧纸张的回收利用方面,日本占世界第一位,旧纸回收率达45%,荷兰居第二位,回收率为43%,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现在所使用的纸,约有将近一半是回收再生纸。日本对废旧纸张的大力回收使垃圾抛弃量减少了40%。可见,废旧纸张的回收再生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垃圾的清运、处理费用,另一方面又可节省大量的造纸原料,从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隧道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为了提高隧道路段行车安全性,需为驾驶员提供与一般路段相近的视觉环境,以有效减少由隧道行车环境变化引起的驾驶员判断和操作失误,逆反射技术在提高隧道路段驾驶员视觉舒适性方面具有潜力.为了确定隧道路段轮廓标设计方案,利用Smart-Eye Pro 5.7型眼动仪,对隧道路段逆反射轮廓标设置技术进行试验,获得了不同逆反射轮廓标组合方案的驾驶员视觉数据.结果表明,小型车和大型车驾驶员对逆反射轮廓标设置高度的视觉差异性明显,设置高度约为0.4 m的逆反射轮廓标对小型车驾驶员的视觉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相应地,大型车约为1.0m.从控制隧道内明暗变化的闪频出发,轮廓标间距以15 m左右为宜.为满足驾驶员视觉舒适性要求,应将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0.396 ~ 1.302mm/s,据此确定小型车适用的轮廓标反光膜为超强级,大型车为工程级.研究成果在G65高速公路木冲隧道的应用使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1.302 mm/s以内,并使同期事故减少了51.8%.  相似文献   
18.
采用阳极氧化-涂覆煅烧法成功制备了g-C3N4/TiO2纳米管阵列(g-C3N4/TNAs)光阳极,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光致发光光谱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分析了g-C3N4/TNAs光阳极的形貌、晶形结构、光学特性和光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证实,g-C3N4的引入通过缩小禁带宽度扩宽了TNAs的可见光响应范围,提高了光电流密度和光生电子寿命,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g-C3N4/TNAs光阳极在光电催化体系内对邻氯硝基苯(o-CNB)的降解效率高于其在光催化和电催化体系中对o-CNB的降解效率,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活性物质捕获实验、电子自旋共振测试和能带结构分析表明,g-C3N4/TNAs光阳极中TNAs和g-C3N4之间存在Z型异质结相互作用机制.在光电催化体系内降解o-CNB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2-?OH和光生空穴,而光生电子是次要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9.
曹惜霜  信欣  杨豪  鄂荻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169-217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得到磁性材料壳聚糖@柠檬酸改性Fe3O4(CTS@Fe3O4-COOH),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其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采收效率.结合XRD、FT-IR和VSM等材料的结构性质表征、表面Zeta电位及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分析,探讨CTS@Fe3O4-COOH对小球藻的絮凝采收机理.结果表明,CTS@Fe3O4-COOH对小球藻具有高效采收效率,与未改性相比采收效率提高约30%.单因素试验表明材料投加量与pH值对小球藻采收效率的影响较大;正交试验表明当CTS@Fe3O4-COOH投加量为4.5g/L时,在pH 4的条件下,经500r/min快搅3min后再70r/min慢搅5min,对小球藻的采收效率高达98.35%.DLVO等理论分析表明,CTS@Fe3O4-COOH对小球藻的采收机理为电荷中和、静电修补、吸附架桥与整体絮凝联合作用.本文结果为CTS@Fe3O4-COOH采收固定烟气能源微藻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其治理迫在眉睫。吸附法因操作简单、效率高、能耗低等优势成为目前处理VOCs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传统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活性炭、硅藻土等存在吸附容量小、易堵塞、选择性低且再生困难等问题。因此,发展高效稳定的VOCs吸附材料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比表面积高、孔道结构丰富的新型多孔材料,在VOCs吸附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针对近10年MOFs基多孔材料吸附去除VOCs的研究,从MOFs的结构和特点出发,详述MOFs的分类及其复合材料的类型,基于MOFs基多孔材料吸附VOCs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对其在VOCs吸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