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篇 |
环保管理 | 9篇 |
综合类 | 48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14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的许多物种对人体具有危害性,同时,VOCs对大气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大气VOCs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控制大气VOCs污染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或者发布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指导值,这对于加强VOCs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尚未制定大气VOCs环境基准,亟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综述国际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介绍当前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的研究需求,并对今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2.
73.
综述了高盐螺旋藻生产废水的处理新工艺—螺旋藻废水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包括电渗析(ED)法综合性能高、反渗透(RO)法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工艺的应用实现程海周边螺旋藻生产废水达标零排放并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74.
75.
本文主要论述了东胜南部矿区放排放废水对其周围地区土壤与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造成土壤与植物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提出了防止污染的对策措施,为今后煤炭资源开发注意废水的安全排放提供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徐州矿务局中学生环境小记者团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1996年度“全球500佳”,这是全国煤炭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群众团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对小记者团产生的背景、开展的主要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小记者团能够长期坚持环保宣传活动的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7.
78.
藻胆蛋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从藻体中提取、加工,从而实现藻泥废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为厘清滇池水体藻胆蛋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2年不同季节进行了4次采样,在建立藻胆蛋白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滇池草海、外海北部、外海中部和外海南部4个区域的藻胆蛋白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ArcGIS建立了藻胆蛋白浓度时间和空间序列栅格数据图。结果表明:1)滇池藻胆蛋白浓度在时间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外海北部>外海中部>外海南部>草海的规律,且以藻蓝蛋白为主要成分,藻红蛋白的浓度较低。2)通过对各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藻蓝蛋白浓度与TP浓度和BOD5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79.
在风、光、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塑料易碎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安全的新型污染物,大部分合成塑料极难降解。疏水性的微塑料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成为微生物、藻类和虫类等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可改变其表面形貌、粗糙度和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归趋。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海洋环境下微生物群落附着对微塑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沉降和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生物降解、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0.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稳定性高等特点,施入土壤后可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从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生物炭还田应用效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物炭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并从生物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生物炭的制备工艺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可通过阳离子-π作用、离子交换、络合、共沉淀、氧化还原和静电吸附作用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但生物炭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作用效果不稳定、价格高昂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等问题,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明生物炭与土壤互作关系、完善生物炭制备工艺,为生物炭的广泛高效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