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1.
表面活性剂随废水、废物的排放进入水体或土壤等环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在其排放之前采用既安全可靠又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采用经过600℃高温处理的锐钛矿型TiO2作为催化剂,以超声催化降解月桂醇聚氧乙烯(9)醚(AEO9)反应为模型,研究各种因素对TiO2催化超声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催化剂作用下超声降解AEO9是可行的,且效果明显.在超声波功率为600 W,经600℃活化的TiO2催化剂用量为0.5~0.7g/L,AEO9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60 mg/L,初始pH值为4.0的条件下,降解2 h后,AEO9降解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12.
土壤种植管理不科学,可导致镰刀菌(Fusarium spp.)成为土壤优势菌,侵染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而致其发生根腐病;木霉(Trichoderma spp.)是土壤和植物根际常见真菌、重要生防菌,能防治土传病。2016年和2017年进行盆栽及小区试验,以伤口和自然接种法接种镰刀菌及黄绿木霉(T.aureoviride)T1010,定殖于土壤,观察镰刀菌侵染致花生根腐病,检测T1010对镰刀菌的防治效果。病原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分自一棵花生病株的5株镰刀菌混合接种处理花生发病严重;根部伤口处接种,花生感病迅速、严重,发病率为100%,病情级数为5~9级;浸种接种镰刀菌,花生主根细短,侧根稀少,病情级数为5级;土壤接种镰刀菌5×10~5 cfu·g~(-1)(干土),接种混合株花生发病严重,出苗率为43.33%,成株发病率为100%,主根、侧根分别比清水对照短72.74%、96.10%,侧根及根瘤数量分别降低97.17%、95.53%。生防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种病菌后再撒播T1010发酵物,出苗率达90%以上,成苗率为100%,防病效果达73.79%以上;T1010+F组花生主根长是F组的1.73倍,侧根长,侧根数提高数倍,根瘤数大幅度增加,开花多,入土果针多,F组土壤中镰刀菌数量为1.02×10~4 cfu·g~(-1),而T1010+F组仅为F组的3.62%,防病效果为79.16%。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花生根腐病严重,与常规对照相比,开花下针期T1010处理组花多、根系发达、发病率低,饱果期土壤中镰刀菌数量仅为常规对照的2.62%,防病效果为88.96%,产量增产38.57%。土壤增加外源有益微生物黄绿木霉T1010,控制镰刀菌种群密度,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消弱镰刀菌抗药性和生长力,是花生连作障碍土壤防治花生根腐病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13.
张建松  王静爱  李睿  陈思 《灾害学》2011,26(2):91-95,113
农业旱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处在季风的尾闾区,降水极不稳定,旱灾频繁发生。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农民访谈等基础上,从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非农经营收入、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生态建设以及设施农业五个方面,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旱灾适应措施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包括:"因地制宜"的空间适应模式、"减轻风险"的时间适应模式和"风险共担"的社会适应模式三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范旱灾风险、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14.
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2010年6—12月对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11项水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调查区域内的54种浮游植物和11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8属103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绿藻为主,硅藻其次;藻类细胞密度季节差异大,7月最高,为8.04×106cells·L-1,12月最低,为2.23×105cells·L-1,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为夏季的蓝藻和绿藻向秋季的隐藻、蓝藻、绿藻,以及冬季的绿藻、硅藻转变,剑潭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较蓄水初期有加剧趋势,且富营养程度夏季比冬季严重.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TP是影响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15.
龟石水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与蓝藻水华暴发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龟石水库是贺州市主要的饮用水源,2014年夏季第一次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本研究通过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时空变化规律、外源污染来源以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特征,进而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并提出合理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水库的氮磷浓度逐年升高,TN含量已远超过地表水Ⅱ类标准,部分样点的TP含量也超过Ⅱ类标准,且主要来源为规模化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水华期间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8.60×10~6~5.36×10~8cells·L~(-1),水华优势种为惠氏微囊藻,密度最高达到5.36×10~8cells·L~(-1)以上,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74.48μg·L~(-1),惠氏微囊藻细胞密度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垂直方向集中分布在表层及水下2 m处.水华期间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与TN、TP、NO_3~--N和高锰酸盐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囊藻毒素监测结果表明龟石水库水质未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综合分析,对于中营养水平的龟石水库而言,蓝藻水华的防控既要关注气候和气象条件,更要尽量削减氮、磷营养盐入库量,维持较低营养盐水平是防范蓝藻水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6.
217.
通过考察6个实验室中,标准溶液和标准样品的试验分析数据,得出闭管法较开管法具有更优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氧化能力,其闭管法的最佳氧化浓度(并非检测限)在150~850mg/L;结合水样的监测数据,研究了两种快速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得出两种方法均普遍适合工业废水监测,其中闭管法在测定中、高浓度荧光废水时,结果更准确、更环保,而开管法适用于相对低浓度的废水测定;总结归纳了CODCr监测分析过程中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18.
通过静态浸出和动态淋溶实验,探讨生物质炭对电解锰废渣中Mn、Cd、Zn的淋溶效应.结果表明:电解锰废渣浸出液中Mn、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3.71 mg/L、5.87 mg/L、0.270 mg/L;淋溶液中Mn、Cd、Zn的平均含量为256.80 mg/L、0.045 1 mg/L、0.33 mg/L,其中Mn、Cd均超过地表水Ⅲ类质量标准.电解锰废渣添加2% ~4%生物质炭后,淋溶液中Mn、Cd、Zn平均含量分别减少了0.97% ~ 37.4%、3.80% ~ 53.7%、8.7% ~ 56.5%,当生物质炭添加量为6%时,Mn、Cd、Zn平均含量减少程度分别处在2.59%~37.4%、15.7%~ 53.7%、25% ~ 56.5%,说明生物质炭能明显抑制电解锰废渣的重金属向水体的迁移.  相似文献   
219.
恢复力作为刻画人类自身响应和发挥主体能力、积极抵御和适应外界变化的指标,在灾害学领域的引入进一步丰富和明晰了灾害承灾体的性质,与脆弱性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当前对灾害恢复力的研究不足,如何界定灾害恢复力的特征、诊断和定量评价恢复力尚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在湖南鼎城高排河流域野外土地利用现状测量与入户调查所得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数学统计方法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农户经济、文化素质状况等因素与农业旱灾承灾体恢复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貌类型与海拔高度从较大尺度上决定了农业旱灾承灾体恢复力的大小,水源地位置及其蓄水能力、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关系、劳动力文化水平、农户实际年收入和非农收入比例是影响农业旱灾承灾体恢复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0.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不但与现在密切相关,而且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健康。作为新时期的妇女环保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力,解决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从而为将一个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