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421.
为研究MBR(膜生物反应器)降解SA(对氨基苯磺酸)的性能,构建一套连续流MBR,针对ρ(SA)为25 mg/L的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MBR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进行生物学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1 d的启动驯化后,SA基本可以完全降解,CODCr、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7.63%±5.95%、91.94%±8.80%、32.38%±11.6%和85.69%±13.82%.对驯化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污泥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主要的微生物菌群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其中拟杆菌门是处理含SA废水的优势菌群.在“科”水平上,噬几丁质菌科、腐螺旋菌科、红环菌科、丛毛单胞菌科和拜叶林克氏菌科为主要的微生物菌群,随着反应器的长期驯化和运行,噬几丁质菌科逐渐成为反应器中优势菌群.研究显示,MBR对SA、CODCr、NH4+-N和TP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拟杆菌门和噬几丁质菌科分别为处理SA的优势“门”和“科”.   相似文献   
422.
针对2座中试规模反应柱,分别考察渗滤液回灌和不回灌的情况,研究传统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对其最终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灌对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对难降解物质以及氮、磷的净化效果不明显.回灌44周后,渗滤液的BOD5去除率达到98.5%,但出流的BOD5/COD值仅为0.07,BOD5/TN和BOD5/TP分别为0.13和11,远低于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生长适值,很难通过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净化.在设计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渗滤液经过回灌后组成特性,选择合适的渗滤液处理方案和填埋、回灌方式,充分利用垃圾体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423.
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5~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布置了冬小麦水分试验,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考察了冬小麦返青至成熟阶段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给出并验证了可用于分析二者相互关系的定量模型。根据以下两点分析了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特征:①将土壤含水量开始降低时间视为吸水峰到达某一深度时间;②吸水峰下达到某一土层后,土壤含水量即随生育进程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愈接近地表的土层,根系分布量愈大,根系日增长率在抽穗期最大,至扬花期根量及根深达最大值,根系吸水范围和深度基本取决于营养阶段根系生长发育状况。返青时,根系已下扎到1m,根系生长峰与吸水峰基本同步下移,根系下扎到某一土层后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土壤有效含水量只剩40%~20%时为止。根系下扎虽深达180cm,而且下层根系吸水功能较强,有效水量较大,但终因根系分布量太少,致使作物利用水分的土层深度只达120cm,吸收的水量大多来自0~60cm土层。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亦是制约根系吸水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作物利用土壤水分初期,根系吸水速率最大,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根系吸水速率随之降低。土壤中有效含水量比例在08以上,根系吸水速率大致以线性关系大  相似文献   
424.
文章以某油田采油厂生产现场含油污泥处理现状为例,分析含油污泥处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比国际、国内含油污泥处置方式的情况下,优选热相分离技术科学处置含油污泥,规范合油污泥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程序,完善处理工艺。以达到满足国家、地方政府环保要求,消除危害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含油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5.
以左氧氟沙星水溶液为实验材料,比较了超声、K2S2O8和超声/K2S2O8 3种体系对左氧氟沙星的去除效果,并通过K2S2O8浓度、超声功率、pH值及添加异丙醇或叔丁醇的对照实验,分析了超声/K2S2O8体系去除左氧氟沙星过程中活性自由基产生机制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左氧氟沙星浓度30 mg·L-1、过硫酸盐浓度20 mmol·L-1、超声功率360 W、pH=9的条件下,反应180 min,超声/K2S2O8体系中左氧氟沙星的去除率达到90%,超声体系为13.89%,K2S2O8体系只有5.82%;超声/K2S2O8体系存在协同作用,产生了更多的SO4-·和·OH;超声/K2S2O8体系中·OH的产生有超声和链式反应两种途径,其中,链式反应的贡献较大,K2S2O8的存在是·OH产生的必要条件,链式反应在自由基浓度较高条件下会发生猝灭,K2S2O8浓度对SO4-·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K2S2O8浓度过高对SO4-·的产生无益;超声/K2S2O8体系降解左氧氟沙星过程中SO4-·与·OH是通过链式反应共同增减的,·OH在反应中占主导地位;反应初期·OH作用较大,随反应时间延长逐渐减小,SO4-·作用在反应初期较小,随着反应进行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26.
应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合成铁、铝矿物和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对砷超标土壤中砷的钝化效果.每种钝化剂均设置0.1%、0.5%、1.0%、2.5%和5.0%五个添加量处理.结果表明,添加水铝矿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添加5%水铝矿的处理降幅最大,达到1.20;而添加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则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5%镁铝双金属氧化物的处理土壤pH值由5.04最高可提高至8.09.添加铁铝矿物均降低了土壤有效砷的含量,下降幅度为1.89%~64.15%;而添加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则使土壤有效砷含量增加;添加水铁矿和针铁矿处理对提高土壤中残留态砷含量的作用较为明显.总体看来,两种人工合成铁矿较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和水铝矿对土壤中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可以作为钝化剂应用于土壤中砷的钝化.  相似文献   
427.
基于产污观点的人体排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设计进行了人体排泄试验,着重考察了影响污染物排泄系数的若干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TN和TP的排泄系数比CODCr和BOD5要高得多,反映了人体对氮、磷元素的吸收率较低,说明摄入相同数量的“污染物”,人体粪尿排泄物中氮、磷排泄量较多;除CODCr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泄系数均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量、消化能力以及体力消耗等差异有关;膳食结构与食物搭配也是影响污染物排泄系数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表征的CODCr,BOD5,TP和TN指标及其存在形式有关,因此应关注膳食结构的变迁所引发的潜在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28.
基于Matlab软件自动化求取参数的HEC-RAS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模型是水环境模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水环境预测与管理中,但平原河网水质模拟一直是个难点.本研究采用HEC-RAS模型开展湖州市长兴城区平原河网水动力和水质模拟.模型的水质模块率定采用Matlab软件自动化求取参数,代替常规试错法求参率定,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模型率定效率.HEC-RAS模型在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模拟结果较好,水质模拟结果基本符合要求,证明了HEC-RAS模型在平原河网应用的可行性,但模型的精度通常受水系概化、水文状况、污染源信息等因素影响,对于信息比较充分的短时段水质模拟其精度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29.
选择长沙市同升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定点实测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情景模拟交互验证的方法,研究夏季城市近郊湖泊“湿岛效应”的变化规律以及建筑因子对湖泊“湿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城市近郊湖泊对周围环境存在增湿效应,日均增湿强度为0.99百分点,最大增湿强度可达2.02百分点;(2)湖泊水体的增湿作用与距湖岸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在距湖岸0 m处最明显,对下风向区域的增湿效果明显高于上风向区域和垂直向区域;(3)建筑因子(建筑高度、建筑后退距离、建筑间距)是影响湖泊“湿岛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对湖泊“湿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差异性。建筑后退湖岸100和200 m,湖泊西北部区域相对湿度增加0.27~1.40百分点,增湿范围扩大100~300 m;建筑高度增加10和20 m,湖泊水体上方相对湿度下降0.60~0.87百分点,水体对西北部区域的增湿范围减小50~100 m;建筑间距增大2倍,东南部区域相对湿度下降0.59~0.81百分点,湖泊水体对西北部区域的影响范围为500~600 m。  相似文献   
430.
用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介绍评价方法和步骤。并用该方法对渭河咸阳段兴平、南营、铁路桥、中隆4个监测断面2005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关联度判断出4个监测断面水质皆为Ⅴ类水质,水质优劣次序为:南营>兴平>中隆>铁路桥。根据关联系数分析出每个断面污染较严重的因子。对渭河咸阳段4个监测断面水质的评价结果,可为渭河咸阳段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