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硒和环境中富里酸对小麦幼苗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水培试验,研究了硒和土壤富里酸地小麦幼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在植物初期可以促进幼苗糖代谢,可溶性糖含量量和α-淀粉酶活力明显增加,富里酸对这一过程有抑制作用,处理1周和2周后,硒开始抑制植株代谢,富里酸可减轻抑制作用,由实验结果分析知,可溶性糖含量与α-淀粉酶活力保持良好的相关性,说明相经作用机理是通过上关酶体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大气中汞污染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镀金细砂填充的石英采样管在采暖期的非采暖期于北京地区七个采样点收集空气中的气态汞,用二步汞齐化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浓度并与实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都表明,采暖期北京地区大气中汞的浓度低于非采暖期大气中汞的浓度,对于除燃煤以外汞的来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丁噻隆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利用振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丁噻隆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丁噻隆在5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特性能较好地用线性模型拟合,吸附能力顺序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南京黄棕壤>陕西潮土,吸附常数Kd为0.19~2.87 mL.g-1,吸附性能较差。丁噻隆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试验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淋溶性,淋溶速率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影响丁噻隆吸附和淋溶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土壤性质对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俊华  王文华  彭安 《环境化学》2000,19(5):474-478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组成性状对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大,影响因子主要有FA,HA,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土壤粘粒作用较小,土壤有机质表现出很强的表面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引入并应用斑块概念对大渡河上游藓类-冷杉原始林下地表1hm^2面积的锦丝藓、大羽藓、赤茎藓、塔藓、锦丝-赤茎藓等五种地表苔藓斑块结构特征作了调查分析,并同时测定了斑块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基质湿度、光照强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及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斑块类型在生物量、个体密度、层片厚度和物种丰富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调查环境因素各个方面在五种斑块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各类斑块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分别表现山很强的相关性。影响斑块结构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藓丛表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的盖度等也对斑块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生物器、凋落物盖度及乔木层盖度仅对个别斑块的结构特征产生影响,基质湿度并未对斑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不同藓类生长基质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分散红E-4B、还原深蓝BO和酸性红B等三种染料分别用三维电极法和平板电极法进行了电解,结果表明三维电极法比平板电极法节能可达70%以上;并且电解效果越好的染料,采用三维电极法电解节能效果越明显.并且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酸性红B进行电解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条件下,色度去除率基本相同,中性条件下TOC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分散红E-4B、还原深蓝BO和酸性红B等三种染料分别用三维电极法和平板电极法进行了电解,结果表明三维电极法比平板电极法节能可达70%以上;并且电解效果越好的染料,采用三维电极法电解节能效果越明显.并且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酸性红B进行电解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条件下,色度去除率基本相同,中性条件下TOC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外源稀土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亚力  刘俊华 《环境化学》1999,18(5):393-397
研究了外源可溶性稀土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分布及形态转化的时间进程。外源稀土进入土壤(华北潮土)后迅速向各个形态转化,实验进行了60d,稀土形态在此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交换态迅速下降;碳酸盐结合态的变化情况与交换态基本相同,只是下降的幅度较交换态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生微弱地上升,然后逐步下降;有机结合态则先稳定再逐步升高,外源稀土可在此态积累;残渣态在实验期内基本稳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