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介绍环境监测中样品预处理技术常用的有干灰化法和湿消解法.环境监测工作中经常出现微量和超微量有机物分析和无机物中有关项目的分析,文章将简要叙述新型微波预处理技术及其他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2.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在我国城市地区已很严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运营期的交通噪声比较突出。对几个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和选择,并以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为例,预测和分析了其互通立交的交通噪声,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刘国  李妍颖  范全忠  刘晏辉 《环境工程》2020,38(6):137-142,80
为了探究阻隔墙在地下水污染场地中的应用效果,以四川省某城市垃圾填埋场为例,选取Cd2+为污染物,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设计了特定条件下阻隔墙的结构、位置以及规模。通过解析法计算了阻隔墙的服役年限,并采用MODFLOW和MT3D模块模拟了设置阻隔墙前后地下水中Cd2+污染羽的分布,分析了阻隔墙对地下水中Cd2+的阻隔效果。结果表明:该阻隔墙为漏斗导水门式垂直阻隔墙。在设置厚度为1 m,选取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作为击穿标准时,阻隔墙的服役年限为12.51年。在污染场中,阻隔墙会吸附地下水中的Cd2+,并减弱阻隔墙上下游间的水力联系,进而实现对地下水中Cd2+的有效阻隔。  相似文献   
4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沙土覆盖后环境因子对底泥中有机磷(OP)释放与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沙加红土的组合覆盖控制底泥OP释放的最佳应用环境条件为温度为25 ℃的好氧中性环境,该条件下的原位覆盖能增加底泥中OP含量,减少上覆水总磷(TP)的浓度。环境因子改变对底泥中的中等活性磷(MLOP)的转化影响最大,主要通过抑制底泥中MLOP转化,使底泥中OP含量和OP/TP比例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与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磷酸酶活性能反映底泥中OP的转化释放过程,APA与底泥中TP、OP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5.
研究深层土壤碳库动态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汇潜力、应对全球CO2升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油松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活性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SOC含量及储量较撂荒地显著提高。浅层(0~100 cm)SOC平均含量,成熟林为撂荒地的2.03倍,提高最大;其次是中龄林,为1.85倍;最后是幼龄林,为1.59倍。深层(100~200 cm)SOC平均含量,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分别较撂荒地提高了1.43、1.38和1.36倍。各生长阶段油松林浅层和深层SOC储量分别占0~200 cm SOC储量的61.0%~69.8%和30.2%~39.0%,不同生长阶段间浅层SOC储量差异显著,但深层SOC储量差异不大。浅层ROC储量,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依次提高了54.8%、82.0%和91.6%;深层ROC储量依次提高了32.4%、40.9%和58.1%,且深层储量占0~200 cm土层的31.2%~33.3%。不仅浅层SOC和ROC含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且深层ROC含量也与油松高度、根系生物量以及枯落物厚度、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人工林建设不仅显著提高浅层SOC和ROC含量,而且对深层土壤的固碳能力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46.
刘国  徐磊  何佼  彭良梅 《环境工程》2014,32(10):165-169
为了增强传统电动法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效果,研究加入乙酸、柠檬酸、EDTA作为增强剂的电迁移效果。结果表明:乙酸和柠檬酸有效抑制了阴极液体的碱化,使得整个土壤区维持在酸性范围之内;而EDTA对Cd的螯合作用使土壤中的Cd形成带负电的螯合物,增强了其移动性。采用柠檬酸作为电解液的整体迁移效果优于乙酸,并且在整个土壤区域没有呈现出Cd的积累现象。当采用乙酸作为电解液时Cd在靠近阴极区的土壤中发生积累现象,积累区Cd含量增加了67%。采用EDTA作为电解液时Cd的螯合物从阴极向阳极迁移,并在靠阳极的第二个土壤区域发生积累现象,在其他三个土壤区域也都有明显的迁移效果。相对于传统的电动法,增强剂施用后明显提高了Cd在土壤中的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47.
新型可见光催化剂BiVO4降解中成药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i(NO3)3.5H2O和NH4VO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新型可见光BiVO4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降解中成药制药废水降解反应中,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分析,考察了催化剂用量、空气流量、溶液pH值和助氧化剂H2O2对制药废水COD去除率、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热产品属于单斜晶系BiVO4,其带隙能为2.41 eV,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对于经10倍稀释的制药废水,BiVO4添加量为2 g/L,通氧量为120 L/h,助氧化剂H2O2添加量为1 mL,不改变废水pH值,在400 W金属卤化物灯离液面11 cm照射反应180 min的条件下,制药废水的COD去除率为94.3%,脱色率为95.6%,得到了较好的降解。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纳米铁炭(NZVI/AC)体系去除硝酸盐的反应途径及其动力学,通过NZVI/AC、纳米铁(NZVI)、活性炭(AC)对硝酸盐的还原或吸附过程探讨微电解作用,反应前后NZVI/AC变化、氮种类变化、pH变化,以及NO_3~-和Fe~(2+)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还原途径,对比不同条件(NZVI/AC投加量、硝酸盐浓度、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ZVI/AC在去除硝酸盐的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且最终产物主要是NH_4~+,无论是在NZVI/AC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于NO_3~-的去除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对于NH_4~+的生成都能提供很好的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49.
褐煤活性焦吸附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煤活性焦是一种以褐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具有吸附和催化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其特点是中孔发达,表面含有多元含氧官能团,优先吸附大分子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已广泛用于废气和废水的处理。褐煤活性焦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主要有煤化工废水、炸药废水、石油废水、印染废水等,其机理是氢键作用、化学吸附。褐煤活性焦吸附量较小,可通过改性、二次利用等提高吸附量。饱和活性焦可再生或资源化利用以提高利用率、减少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0.
针对狭长通道侧向风和不同开口形状对硐室火灾燃烧状态及火焰溢流现象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小尺寸实验台对侧向通风条件下地下硐室火灾燃烧规律进行研究。实验设定了200 mm×400 mm,300 mm×300 mm,400 mm×200 mm 3种硐室开口尺寸(长×高),选取1.2,3.3,5.1 m/s 3种通风速度和13.8,41.4,69.0 kW 3种火源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侧向风作用下,可燃气更容易被吹出造成火焰溢出燃烧现象;侧向风在中性面上部区域主要起降温作用,在中性面下部区域则起升温作用;通风因子大的开口工况,室内温度更高,也更容易达到轰燃条件;宽且低的开口使得高温气体与通风风流在较低处混合,其结果导致硐室下部温度较高,对火灾初期人员疏散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