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544篇
安全科学   507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75篇
综合类   1576篇
基础理论   307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21.
GC-ECD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石油醚萃取水中的氯苯类化合物,萃取液经浓硫酸洗涤净化,消除含氧及不饱合化合物对待测物质的干扰.并将萃取液浓缩,然后用具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422.
对陕西渭北高塬的调查研究证明,大骨节病发病率不同的相邻村庄内,居民发中的9种重要生命元素,唯硒的含量与各村居民患病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时,该病流行地点的人发中各元素含量唯硒低于国内外健康人的发硒水平.通过对病区内不同地貌环境的土壤及饮水类型分布等项研究,阐明了重、中、轻病村交错分布的人体硒低的原因,这对大骨节病的产生与环境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硒低有关又再次提出一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3.
采用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以固定浓度的硝酸盐和硫酸亚铁为基质,按不同梯度条件添加EDTA-2Na,进行长时间的培养驯化,研究铁盐脱氮的启动过程,同时探究不同EDTA-2Na/Fe(Ⅱ)对铁自养反硝化过程以及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5d的培养驯化,反应器成功稳定运行.当EDTA-2Na/Fe(Ⅱ)<1.50时,反应器只进行铁自养反硝化过程,NO3--N去除率最高仅为71.70%;当EDTA-2Na/Fe(Ⅱ)≥1.50时,反应器同时进行铁自养反硝化与DNRA过程,NO3--N去除率最高为99.70%.值得注意的是,在EDTA-2Na/Fe(Ⅱ)=1.50时,铁自养反硝化速率达到最大值1.63mg/(L·h)的同时,DNRA的产氨量也达到最大值9.75mg/L.Visual MINTEQ模拟结果表明:EDTA-2Na与Fe(Ⅱ)的摩尔比会影响进水中EDTA-2Na与Fe(Ⅱ)的存在形态,物质的量比越大,FeEDTA2-度越高,Fe...  相似文献   
424.
为厘清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发展脉络,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机构调研、专家咨询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技术实践、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环境规划学科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存在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研究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该学科未来发展对策:①紧握时代脉搏,拓展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研究;②立足问题导向,推动环境规划技术发展;③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5.
本研究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112台燃气锅炉开展了现场实测及调研工作,并对低氮改造后的NOx减排时空特征开展了研究.本研究构建了基于Bootstrapping自助抽样法的采用不同低氮改造措施的燃气锅炉NOx排放浓度及排放因子;采用采暖度日数法研究了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特征,并进一步利用自下而上的排放因子法研究了门头...  相似文献   
426.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立足常州大气环境质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源排放规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为基线,综合气象环境均一性分析、大气环境敏感区域识别的结果进行优化,再与城市总规"四区划定"进行协调性分析后最终确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427.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ANAMMOX granular sludge,AGS)的快速培养,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工艺,在添加少量絮状厌氧氨氧化污泥(flocculent ANAMMOX sludge,FAS)的反应器内填充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对ANAMMOX的启动及FAS的颗粒化进行研究.同时利用Haldane模型研究AGS的基质抑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利用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实现了ANAMMOX的启动,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总氮容积负荷为0. 72 kg·(m3·d)-1,并在127 d内成功培养出直径1. 0~3. 0 mm的AGS.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器内AGS对氨和亚硝酸盐的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1. 46 kg·(kg·d)-1和1. 76 kg·(kg·d)-1,半抑制速率分别是852. 2 mmol·L-1和108. 2 mmol·L-1.与絮状污泥相比,AGS能承受更高的氨和亚硝酸盐抑制浓度,并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采用含有海绵的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能有效加速反应器的启动,加快AGS的形成,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实际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8.
霾不同发展阶段下污染气体和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王振彬  刘安康  卢文  杨晓旻  王红磊  陈魁  夏丽 《环境科学》2019,40(12):5213-5223
为探讨霾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使用MARGA观测了2018年11月18日~12月7日长三角地区一次区域霾过程中前体污染气体(NH_3、HNO_3、SO_2)和8种水溶性离子浓度.结合环保数据(PM_(2.5)、NO_2、CO、O_3)和气象数据,分析此次区域霾过程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在霾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霾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主要受到高压脊控制,天气形势稳定,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累积.霾天时PM_(2.5)、NO_2、NO_3-、SO_24-、NH_4+、Cl-和Na+的浓度分别为(118. 91±39. 23)、(61. 62±26. 34)、(45. 64±16. 01)、(18. 80±8. 02)、(20. 82±7. 16)、(3. 02±2. 25)和(0. 23±0. 22)μg·m-3,分别是干净天的2. 73、1. 63、2. 64、1. 94、2. 50、2. 05和2. 56倍;霾天CO的浓度为(1. 34±0. 39)mg·m-3,是干净天的1. 86倍.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不同.霾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不同.SO_2的浓度在霾发生阶段最高; PM_(2.5)、NO_2、NH_3、CO和SNA的浓度在霾发展阶段最高; O_3、Cl-、Na+和K+的浓度在霾消散阶段最高.SNA在霾不同阶段下对PM_(2.5)的相对贡献可达94%~96%,且在发展阶段的增速最大,增速排序为NO_3- NH_4+ SO_24-. SNA在干净天、发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以NH_4NO_3为主,在消散阶段(NH_4)2SO4为主.此次霾过程主要由NO_3-增长导致,NO_3-在霾发生、发展和消散阶段对PM_(2.5)的相对贡献分别为51. 06%、51. 85%和48. 22%,主要通过气相均相反应生成.  相似文献   
429.
锑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元素,人类的活动造成土壤中锑污染日益严重,锑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锑污染土壤研究的进展,文章在对国内外土壤锑污染研究现状及危害基础上,重点对锑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概述,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术等,以期寻找更高效、更绿色的关于锑治理和修复措施提供参考;对比研究发现,土壤淋洗、固化/稳定化、植物以及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技术实施较易、修复成本低,应用价值广的特点,可为中国锑污染修复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30.
基于三维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进行了研究,量化了各动力学过程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这对于深入了解珠江口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2006年7—8月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模拟效果良好.研究表明,珠江口夏季有机碳呈明显的空间变化,其浓度总体上从口门向外海逐步降低,底层递减幅度大于表层;表层平均浓度为2.42 mg·L~(-1),底层平均浓度为1.91 mg·L~(-1).此外,有机碳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水体层化紧密相关,层化水域中的有机碳浓度随水深迅速下降,非层化水域上、下层的浓度差异不大.有机碳收支结果则表明,珠江口不同水域有机碳的物理、生化过程差异明显.在内伶仃洋,有机碳分布由物理过程主控,其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径流输送和沉降,两者分别约占该区域有机碳输入总量的83.80%、83.18%;在中伶仃洋,有机碳分布受物理和生化因素共同调控,其来源以生化产碳为主,动力输送为辅,主要耗碳项为沉降;在外伶仃洋,其西侧水域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径流输送和沉降,有机碳分布受物理和生化过程共同调控,其中,物理过程占优势,而在其东侧水域,有机碳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生化产碳和生化耗碳,有机碳分布由生化过程主控.另外,捕食产碳和氧化耗碳分别是珠江口各生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耗碳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