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8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76篇
安全科学   494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72篇
综合类   1528篇
基础理论   290篇
污染及防治   190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154篇
灾害及防治   15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本研究基于苏州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识别了苏州市重点减排领域,采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估算了苏州"十二五"(2011—2015)期间碳排放量,并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2016—2025年基准情景和综合减排情景碳排放趋势,分析了各重点排放领域减排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将减排策略按照自愿、监管、自愿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不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梳理,分析不同群体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 2015年,苏州市碳排放量约为2.35亿吨,2011—2015年,重点排放领域为工业能源消耗、建筑、交通、电力行业。(2)采用综合减排方案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但交通部门碳排放仍有一定增加。(3)碳减排策略由多个利益相关群体共同作用产生减排贡献。对苏州市低碳试点方案的分析表明,当地政策制定者的减排贡献最高,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者和运营者,最后是基础设施使用者。  相似文献   
842.
陈长坤  张冬  刘广林 《灾害学》2010,25(1):93-97
对目前性能化防火设计中常用的4种火灾作用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运用这4种模型对钢结构交错桁架在火灾时的热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不同火灾作用模型下该体系的结构响应,研究不同火灾作用模型对交错桁架结构性能化抗火设计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火源功率、火灾载及火灾持续时间等因素对钢结构交错桁架的抗火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国际标准升温曲线和参数化室内升温曲线不考虑火源功率、建筑通风口等因素,缺乏针对性,分析结果偏于保守;区域模型所得温度偏低,不宜用于交错桁架结构的性能化抗火设计;场模型考虑了火源功率及环境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实际火灾较接近,计算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可用于结构的性能化防火设计。  相似文献   
843.
利用三峡库区重庆沙坪坝站点1987~2017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最高温度均有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大幅度的减小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根据突变检验,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能见度的突变点分别为2009,2001,2012和2010年。蓄水后多年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四季均升温,多年季节平均温度和多年季节平均最低温度均冬季降温,春夏秋季增温。蓄水后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增大,蓄水后的多年季节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下降。蓄水前后多年季节平均能见度上升,多年月平均能见度除6月降低0.212 km外,其他11个月均上升。蓄水前后5个要素的频率有效百分比分布与蓄水前后的年及四季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844.
通过现场实测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目前燃煤电厂SO_3排放特征进行较全面的表征,排放浓度为0.3~22.7 mg·m~(-3),按10 mg·m~(-3)和5 mg·m~(-3)排放限值考核,达标率分别为89.8%、66.7%。对现有除尘、脱硫设备及新技术的SO_3脱除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常规电除尘器对SO_3脱除率仅为10%~20%;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可达95%以上;电袋复合除尘器可达80%以上;常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多在30%~60%,采用旋汇耦合、双托盘等技术后,SO_3脱除率可达90%以上;金属板式湿式电除尘器多在50%~80%,导电玻钢管式湿式电除尘器多在60%~90%;碱基干粉或溶液喷射技术均可达到80%以上的SO_3脱除效果;烟气冷凝相变凝聚技术在消除有色烟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SO_3脱除效果。根据不同SO_3脱除技术对比结果,碱基喷射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较高SO_3脱除效果,还可有效解决空预器的腐蚀、堵塞等问题,将是未来解决高浓度SO_3问题的主流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845.
针对碱法生物脱硫过程中硫化物氧化产物难以控制的问题,在1个批量反应器中,依次研究了碱法生物脱硫效果受硫化物浓度、盐度、ORP、DO、温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内脱硫过程从硫化物浓度为500 mg·L~(-1)开始,脱硫反应可分为迅速下降、停滞和低速下降3个过程;在迅速下降过程中,53 min内,硫化物浓度迅速降至约320 mg·L~(-1),pH从7.0上升至8.6;停滞过程中,硫化物浓度在320~280 mg·L~(-1)停留了约80 min,pH缓慢降低;在低速下降过程中,硫化物浓度以较低速度均匀地下降至10 mg·L~(-1)以下,硫化物去除率低,pH降至7.0以下。在迅速下降过程中,脱硫效率最大,主要氧化产物为单质S, ORP值在-400 mV保持不变。在盐度不高于3.5%、温度为30℃、DO浓度为2 mg·L~(-1)时,ORP值为-400 mV,可控制脱硫反应一直保持在迅速下降过程中,可以实现高效脱硫。  相似文献   
846.
北京市典型道路交通噪声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北京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系统2013—2017年采集的等效连续A声级数据,对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线、城市次干线、城市支路的代表性站点噪声排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不同等级的道路噪声排放具备一定的特征,排放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线城市支路和城市次干线,道路噪声随时间变化存在较为一致的周期性排放特征,24 h变化特征比较明显。个别道路排放特征存在特异性,如城市主干线道路的一个代表监测站点噪声监测值出现了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发现,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其噪声值的下降有一定贡献。采取一定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道路交通噪声的排放。  相似文献   
847.
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当前我国土壤受石油污染的状况基础上,介绍目前修复石油污染场地土壤的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修复原理、研究进展、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工作基础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8.
为减少隧道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火灾疏散指挥人员的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VR设备采集指挥者的动作、声音等指令,动态模拟疏散人群对指令的响应情况;将人群的响应行为和其自疏散行为相结合,再置于火场环境中,综合模拟疏散指挥过程;对指挥效果进行数值化评估。应用该系统在上海市大连路隧道模型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挽救人数随训练次数呈递增趋势,且在典型情境下,受训人员的指挥结果均能达到应急预案的要求,证明该系统能够通过模拟训练来优化疏散指挥人员的指挥行为。  相似文献   
849.
为提升储罐结构安全性设计水平,以10万m3的大型变壁厚钢制储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三维仿真模型,分别进行基于《建筑结构载荷规范》的平均风作用下的储罐结构静力学位移计算分析,以及脉动风荷载作用下储罐的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并将静力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基本风压为1 000 Pa的条件下,120 s脉动风激励时程内储罐的最大径向位移瞬时峰值为7.76 mm,近似为平均风作用下静力分析结果的2.2倍;此外,储罐不同典型位置节点处的位移风振系数差异性不显著,储罐设计中可将储罐的整体位移风振系数取为2.2。  相似文献   
850.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中,对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的精确测量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对样品称重环节的误差开展分析,首先通过国产滤筒、进口滤筒及一体化采样头的称重实验,分析样品失重对称重结果的影响;其次通过称量纸称重实验分析称重环境对称重结果的影响;最后分析称重环节误差控制要点,并开展全自动称重系统称重实验,提出了保证样品称重环节数据精确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建立相关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