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主要论述水体的污染问题,并阐述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市九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3、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调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基础上,计算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以及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9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63%,达643.1×104元,其中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57%,而中游和下游则分别减少2.18%和10.58%,耕地流失是中游、下游和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食物生产、保持土壤等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而水文调节和提供美学功能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下游的仙林大学城以及中游靠近主城区的西村一带,而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九乡河沿岸;城市化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效应明显。制定严格的生态规划,加强对流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是恢复和维护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影响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Markov模型方法,研究挠力河流域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对湿地景观格局干扰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1967-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类型景观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小,耕地和水域斑块的面积周长分维数逐渐减小,而沼泽和居民地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变大,草甸和耕地聚集度指数增大;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湿地景观空间分布逐渐由流域周围高地势区向中心河流廊道退缩.(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和居民用地数量迅速增加,耕地趋于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呈由自然湿地逐渐转化为耕地的变化过程,耕地成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3)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存在阶段差异.1967-2000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剧,人为景观面积比例由1967年的26.5%上升至2000年的67.8%.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指数由1967年的1.690上升至2000年的2.394.2000年模拟的流域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比2000年实际土地利用影响强度小,由此可以识别1983-2000年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比1967-1983年有所增大;利用居民地和沼泽面积的变化可以识别流域人口增长和排水活动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时段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小三江平原(SSP)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湿地分布区域.作为无数水禽、鱼类和植物的家园,小三江平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50多年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的湿地丧失和破碎化对湿地群落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利用GIS对该区195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表明,73.6%的湿地丧失.土地利用变化的后果包括:①随着自然湿地丧失和破碎化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水禽和植物物种呈快速下降趋势;②多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湿地水位的巨大变化;③排灌渠系和防洪堤的建设干扰了洪泛平原的动态变化;④日益减少的洪泛平原面积导致洪峰流量和径流的增加.本文重点研究上述这些变化如何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湿地物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野外栖息地要素调查为基础,通过模型定量化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超过50%,景观连通度高于50时,景观基质处于低度破碎化状态,景观斑块面积丧失对栖息地影响显著;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小于30%,景观连通度低于30时,景观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景观空间隔离、斑块形状以及景观结构对栖息地影响更为显著。景观破碎化过程中,沼泽湿地主要在面积丧失方面对东方白鹳觅食地产生影响;而湖泡和岛状林湿地在斑块数量丧失和空间隔离方面对东方白鹳筑巢地和觅食地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氨氮和总磷以及植物生长量作为观测指标,分别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MAB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紫背浮萍吸收氮磷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表面活性剂影响时紫背浮萍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表现出很强的氮磷去除能力;LAS和CTMAB浓度低于1 mg/L时,紫背浮萍对总磷的吸收比对氨氮的吸收更易受影响;当浓度达到10 mg/L时,LAS和CTMAB的存在使紫背浮萍明显受到损伤,氮磷吸收率出现负值,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相对最小,对紫背浮萍吸收氮磷的影响明显低于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东部地区稻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3月,在湖南省东部7个地区的城市近郊和工业区附近稻田中多点采集土壤样品,参照EPA8081A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研究2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主要为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类,共占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的84.6%,2种污染物残留量均低于《食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HJ332-2006)限值,其中,w(HCHs)为1.7~25.3 μg/kg,平均值为18.2 μg/kg;w(DDTs)为10.5~40.4 μg/kg,平均值为23.8 μg/kg.残留水平较高的是β-HCH,DDT和DDE,w(β-HCH),w(DDT)和w(DDE)的平均值分别为12.9,11.4和9.8 μg/kg;其他13种农药也不同程度地被检出.同国内外其他地区同类农田土壤相比,该残留量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湖南东部地区稻田土壤中六六六和DDT的残留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流域水文情势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湿地在流域中由于特殊的水理性质和地理位置而具有特殊的水文调节功能。但是流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导致大量湿地丧失和退化,湿地水文调节功能遭到破坏。论文选择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流域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流域自20世纪60年代湿地开发以来河流流量的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域年均流量在1965~1999年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季节月均流量、最大和最小流量变化出现差异,最小和最大流量向极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下垫面条件变化和水利工程对年均径流和流量的影响分别占76%和16%;而降水和水利工程用水对春季径流量减少的影响分别占47%和56%;下垫面条件改变和水利工程排水对秋季径流量增加、流量增大的影响分别占52%和37%。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Zn复合污染对蚕豆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酸雨和Zn复合污染下,蚕豆株高和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蚕豆叶和根中的MDA含量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则是先升后降.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蚕豆受酸雨和Zn污染的状况.同时,酸雨和Zn的复合污染比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污染对蚕豆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技术及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仙林新市区建设前后(2003和200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7年,仙林生态安全状况主要向2个方向发展,生态安全和不安全区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占区域总面积比例分别由9.6%和12.9%增加至22.3%和15.0%。由于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生态安全状况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仙鹤片区与白象片区生态安全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别由2.6%和3.9%增加至10.1%和9.3%;麒麟片区生态安全状况以临界安全为主,部分片区由临界安全状态向较安全状态转化;青龙片区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