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褐土中磷镉交互作用对磷镉有效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磷与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交互作用机制,通过施用磷肥提高镉污染土壤修复效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磷镉交互作用对磷镉有效性影响。在供试褐土中磷、镉分别以不同处理培养90 d后,接近自然状态下对磷、镉进行吸附、解吸。结果表明:(1)在磷镉同时加入时,速效P的质量分数随着施Cd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在磷质量分数一定时,施镉降低了土壤中磷的有效性。(2)培养的含磷土壤对不同质量浓度镉吸附解吸时,褐土对镉的吸附量随着磷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此结果与(1)有一定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向土壤中添加磷镉的顺序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2.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和16S rDNA克隆文库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不同深度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下降,而古菌群落多样性则有上升的趋势,且土壤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都呈现出规律的层状分布.该土壤包括各种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古菌、光合细菌等丰富的细菌和古菌资源.图5参27  相似文献   
83.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从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实施和课程体系的考核三方面提出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4.
农村忧思     
蒋鲲  徐莉  刘芳 《绿叶》2012,(2):7
策划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14个一号文件已于本月初发布。科技创新、农业教育、期货市场等新政策着力点红极一时,蔚为大观,但是遮掩不住的事实是,"三农"问题犹如挥之不去、无休无止的难题,在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愈发紧迫与重要。农业不丰则基础难强,农民不富则国家难兴,农村不稳则社会难安。于是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求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5.
废弃印刷线路板(WPCBs)既有污染环境的一面,又有可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一面.通过机械物理法、热解、超临界流体氧化和离子液体溶解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和回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初步分选的金属需要进一步提纯以实现高附加值.而非金属材料可以用热解法、微波处理、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离子技术等技术进行产气和能量回收,也可以通过制备建筑材料或填料和其它功能村料进行物料回收.总之,对WPCBs进行适当地处理不但可以减轻环境压力,还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86.
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培养试验表明,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施磷明显提高了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含量,提高率为15%—134%,且这种作用在培养前3天之内就已经很明显,在整个培养期比较稳定.施锌也增加了磷的有效性,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第7天始)逐渐增强.施锌可减缓有效磷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吸附试验表明,石灰性褐土磷含量或磷吸附量的提高均可降低其对锌离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吸附磷提高了KCl解吸的活性较高的锌量,降低了HCl解吸的专性吸附态锌(活性很低的锌)量,即磷含量(吸附量)增加了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因此,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7.
提出了一种用太阳能加热,地下冷却和空气循环相结合的新型住宅(简称为SEA住宅)。该住宅不公可使室内温度常年维持在比较适合的水平,而且减少了南北侧房间的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88.
基于1978~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变化,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技术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 表明: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增幅大于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且二者均增加的省份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东北增幅最大,减少的省份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华南降幅最大;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均具有相同的双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981和1989年,但两类技术影响水稻生产的演进路径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经历了从最初与水稻生产实际不匹配而导致过剩到对水稻增产作用逐渐增强的阶段,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直是正向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差异化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要素发展政策,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用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9.
为探究不同浓度锌(Zn)对镉(Cd)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及根系构型分级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Cd胁迫条件下(50 μmol·L-1),外源施加不同浓度Zn(0、10、25、50、100、200和400 μmol·L-1)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构型及其分级特征、Cd含量及根系Cd吸收能力、光合系统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0 μmol·L-1 Cd胁迫对玉米幼苗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显著降低,主根长、株高、生物量、根分枝数和根尖数,包括Ⅰ~Ⅲ级径级区间的根长、根表面积及Ⅰ~Ⅱ级径级区间的根体积显著下降,阻碍了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施用100 μmol·L-1和200 μmol·L-1 Zn与不施Zn相比,降低了玉米幼苗对Cd的吸收,显著降低了Cd含量和Cd吸收效率,缓解了对玉米幼苗的毒害作用,使地上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上地下部耐受指数和根分枝数均显著升高;显著增强了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促使幼苗光合速率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Ⅰ级径级区间的RL、Ⅰ~Ⅱ级径级区间的SA和RV在100 μmol·L-1 Zn时达到最大,Ⅲ级径级区间的RL、SA和RV在200 μmol·L-1 Zn时达到最大,均显著高于不施Zn处理;玉米幼苗生长耐受性综合评价表明,100 μmol·L-1和200 μmol·L-1 Zn缓解Cd毒害作用效果较好.综合分析可知,施加适宜浓度的Zn可以降低玉米幼苗植株内Cd含量、根系Cd吸收能力及Cd吸收效率,提高玉米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减轻Cd毒害对根系构型的影响,减少对光合系统的影响,提高玉米幼苗对Cd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0.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部分,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当前亟须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体系,并给出对系统关键要素进行识别及对系统要素作用机制进行动态性分析的方法。论文整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探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系统要素的类型、存在形式及其传导机理,构建了包括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六大要素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体系模型。为了验证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模型,并发掘关键要素,论文以山东省淮河流域为例,选择了22项该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模型中的要素,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5项系统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为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论文选取前2位关键要素水利用因子和水生态环境因子为例,使用Vensim平台模拟绘制出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用因子和水生态环境因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存量、速率变量与辅助变量三种变量的动力学作用关系,对该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关键要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动态视角为区域内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归结为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六大要素体系模型的做法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可以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和管理提供方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可用于对特定区域关键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关系分析,进而发现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