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514篇
  免费   18607篇
  国内免费   41784篇
安全科学   41173篇
废物处理   7016篇
环保管理   25983篇
综合类   128851篇
基础理论   25943篇
污染及防治   34878篇
评价与监测   14213篇
社会与环境   11531篇
灾害及防治   9317篇
  2024年   2602篇
  2023年   8050篇
  2022年   9194篇
  2021年   8129篇
  2020年   8333篇
  2019年   9518篇
  2018年   10703篇
  2017年   6498篇
  2016年   7193篇
  2015年   9138篇
  2014年   14915篇
  2013年   11959篇
  2012年   16759篇
  2011年   18134篇
  2010年   13190篇
  2009年   13854篇
  2008年   16249篇
  2007年   15087篇
  2006年   14278篇
  2005年   12011篇
  2004年   10929篇
  2003年   10463篇
  2002年   8630篇
  2001年   7009篇
  2000年   5658篇
  1999年   3492篇
  1998年   2143篇
  1997年   1877篇
  1996年   1946篇
  1995年   1780篇
  1994年   1702篇
  1993年   1383篇
  1992年   1499篇
  1991年   1255篇
  1990年   1244篇
  1989年   1697篇
  1988年   1623篇
  1987年   1502篇
  1986年   1184篇
  1985年   1131篇
  1984年   1081篇
  1983年   1023篇
  1982年   838篇
  1981年   679篇
  1980年   483篇
  1979年   282篇
  1978年   189篇
  1977年   95篇
  1976年   87篇
  1974年   10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石油污染土壤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多酚氧化酶是一种氧化还原酶,能够将土壤中芳香族化合物氧化成醌,促进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分解转化.以距大庆油田工作区不同距离(1、5、15 km)的石油污染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裸地及羊草(Leymus chinensis)修复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温度和底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温度为30℃或40℃、底物浓度为80 mmol/L或16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各样地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Km(Mihaelis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Vmax(酶促反应最大速度)和Vmax/Km(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均在30℃或40℃时达到最大值;热力学参数Q10(温度系数)、ΔH(活化焓)、ΔS(活化熵)随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ΔG(活化自由能)随温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同一温度下,石油污染裸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羊草修复地;Km和Vmax/Km在各样地均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Vmax最大值出现在距油田工作区5 km处的裸地(BMP),最小值出现在距油田工作区5 km处的羊草修复地(LMP);Q10、Ea(活化能)、ΔH、ΔS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距油田工作区1 km处的裸地(BVP),最小值均出现在距油田工作区1 km处的羊草修复地(LVP).研究显示,升温和植物修复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反应特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20.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