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1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分别来自干旱与湿润区的4个小麦品种6个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生长、生物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各指标及籽粒产量均主要受基因型和播种密度互作(g×d)影响,而成穗数、穗粒数主要受播种密度(d)的影响,基因型(g)则是引起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及穗长变化的主要因素.白粒三号和川麦39最佳播种密度为315×104 hm-2,籽粒产量达到5 863.8 kg hm-2和5 882.1 kg hm-2;西农2000与陕麦139产量最佳播种密度为195×104 hm-2,籽粒产量分别为6 422.4 kg hm-2和7 062.4 kg hm-2.陕西小麦品种籽粒产量高出四川小麦约12.90%~18.62%.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成穗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9 7**,r=0.499 3**),而与穗长、地上部干重及根系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及其它生长、生物量指标无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干旱区小麦在湿润地区种植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潜力,此外,在生产中应重视基因型和播种密度二者互作所表现出来的优势.表5参31  相似文献   
2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典型阳坡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结合气象观察和土壤质地的分析,监测和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茂县段典型阳坡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亏缺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和土壤水分消退期.2.土壤含水量在旱季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雨季中期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据变异系数可将土壤剖面分为剧变层、渐变层和相对稳定层.3.相同土层深度含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4.降雨和土壤特性是影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降雨量与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大于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明显,气温及蒸发量较低时,连续的小于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也有一定补充作用,降水可到达50cm土层深度.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远高于以砂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时间在4月为宜,以沙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45~60cm较好,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60—70cm比较适宜.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23.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学勇  包维楷 《生态环境》2005,14(4):466-472
岷江柏是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的少数几个地区,由于全面调查的缺乏,对其了解和保护很少。样方调查及对岷江柏生长状况的研究表明,马尔康居群岷江柏生长好,群落结构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茂县、小金居群岷江柏生长状况较差,乔木层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指数低。结合气候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柏适于生长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蒸发量小、干燥系数小、太阳辐射较优的环境中。岷江柏分布区的生长状况和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总蒸发量、生长季蒸发量和干燥系数是影响岷江柏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地径和高无明显影响,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种群乔木层多样性和重要值有重要影响。这说明岷江柏主要生长指标不单单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而着重要考虑有多少能够存留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岷江柏分布区的干燥系数大小,能综合反应降水与蒸发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4.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调查了岷江上游 20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 17个(20m×20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 2 500~3 500hm-2时达最大,随后下降;胸径生长在 2 200~2 800hm-2时达到最大,随后下降.油松单位面积生物量由低及高,在 3 500~4 000hm-2达到最大,随后稍有下降;而个体平均生物量约在 2 500hm-2时最大.随着油松盖度的上升,灌木层盖度开始下降,林下散射光增加,导致草本层盖度上升,中等密度时 (2 500~3 500hm-2 )油松林乔灌草层次盖度配置较为合理;物种丰富度与油松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无一定规律.因此,如果不以追求生物量最大化为单一目标,中等密度(2 500 ~3 500hm-2 )的油松林具有较好的群落结构配置、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要求. 图 3参 19  相似文献   
25.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优势种间关系较复杂.多物种间里显著的复合正相关关系,45个种对中的7个种对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其关联程度较高(Ochiai指数为0.645~0.858),这些关联的种对分别对环境的要求相同;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正协变,它们都是非显著关联的种对,表明在某一具体的植被类型中,种间关联与协变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小角柱花(Ceratostigmaminus)与其它优势种间的关联性最广泛,而刺族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则无显著的关联和协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相似文献   
26.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苔藓植物中化学元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微波消解、等离子体发射光谱(AES)法对苔藓植物进行元素测定,结果发现,测定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令人满意,测定苔藓植物各元素的精密度都比较高,除Al以外,Ba、Ca、Cr、Cu、Fe、K、Mg、Mn、Na、Ni、Zn等元素回收率均在93%~106.5%之间.  相似文献   
27.
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预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对下游干旱河谷演变的影响,开展了对泸定县城以上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河谷生态需水量为能够维系干旱河谷生态功能的基本环境目标、恢复干旱河谷生态景观的生态系统所需求的水量;②研究区干旱河谷总面积1185.00km2,其中干暖河谷250.11km2,干温河谷934.89km2;③考虑输沙需水时,维持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6.3×108m3,其中干暖河谷最小为58.8×108m3,干温河谷最小为97.4×108m3,不考虑输沙需水时,最小生态需水量仅为58.3×108m3;④河道外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5.7%;⑤考虑输沙需水时,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占总地表水量的68.84%,不考虑输沙需水时其只占总地表水量的25.68%,对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进行计算时需考虑输沙需水。  相似文献   
28.
天保、退耕工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人类生存哲学的革新,是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的具体实践。其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达到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两大工程顺利推进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因素:(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3)加强恢复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工程评估和监测标准;(4)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5)完善工程机构建设;(6)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办法。  相似文献   
29.
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外来种入侵是全球性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管理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大多数人给予了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的负面作用充分的论述和研究,而忽视了它们的积极效应。如何客观辨证地评价外来种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是规避和管理外来种所带来的风险的前提和保障。在综述外来种、乡土种和外来种入侵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情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外来种侵入和种群扩大对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外来种入侵可能的影响途径及其机制主要包括:(1)竞争与排斥;(2)杂交;(3)打断或改变食物链关系;(4)带入病毒等。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途径和机制实际上是上述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来种之所以给生态系统和人 类带来危害和损失,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外来种入侵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手段和意识,更缺乏对外来种的有效管理。规避外来种所带来的风险,最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有意的协助外来种的入侵,并在做好各种安全措施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慎重引入,科学管理,规划发展。目前对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知识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象的,深入研究外来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入侵的生态学机制是当前最为急迫的工作。建议我国近期加强外来种的本底调查与现状评估、外来种入侵的通道与入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外来种入侵的生态过程及其效应以及外来种入侵的进化后果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0.
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云杉原始林下优势灌木银露梅及其在皆伐7 a后迹地上的种群结构、生长与繁殖状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皆伐迹地生境中的银露梅灌丛年龄结构、萌生株年龄结构、萌生株数大小结构和冠幅结构与原始林下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皆伐生境中,与林下同龄的银露梅丛冠幅、基径总和以及株高总和均显著增加,皆伐显著促进了银露梅的无性萌生能力和结实数量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银露梅能有效适应迹地退化形成的阳性生境,因此可作为高海拔地区皆伐迹地植被恢复中先锋灌木种.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