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1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41.
运用生态解剖学的方法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乡土优势灌木——四川黄栌(Cotinus szechuanensis)的叶片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观测的解剖学参数有叶片总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海绵组织厚度(S)、P/S的比值、主脉厚度(V)、主脉中直径>50μm导管分子的数目及直径.结果表明:1)四川黄栌叶片具有中生型结构特征,但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差异,这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基础.随着海拔的升高,叶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S值和主脉厚度以及导管分子数目等均呈增大趋势,而导管分子直径减小;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无明显差异.2)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叶肉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主要受温和度的影响,并随着温和度的降低而增大;P/S值和导管分子数目主要与年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关,随着水分增加,P/S值和导管分子数目增大,而导管分子直径减小.因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年降雨量、土壤含水量与温和度是影响四川黄栌叶片解剖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图1表3参28  相似文献   
42.
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 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 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 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 a即开始旱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汀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图3表3参29  相似文献   
4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牛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人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温湿度、pH等变化的控制.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转移与转化速率,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结论仍然零散,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研究土壤DOC动态及持续管理,必需从探讨其影响因子出发,找出其关键限制凶子进行调控.在将来的研究中,主要应集中在:(i)各种可溶性有机质(DOM)源和汇的大小与DOC定量变化关系,如何进行调控?(ii)在高度人为化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DOC如何改变?(iii)DOC动态及周转速率的现代研究方法探索等.参110  相似文献   
44.
森林采伐对地表藓类种群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人评估这种影响后迹地上的藓类种群状况.本研究调查了四川壤塘县4个系列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云杉林下3种林地优势藓类种群[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的发生频率和盖度、生物量以及维管束植物盖度和凋落物盖度,通过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分析了3个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不同采伐迹地及原始林之间的差异,评估了其自然发展趋势,揭示了维管束植物结构参数与藓类种群盖度和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1)3种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林间有显著差异,但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证实森林采伐后林生地表藓类种群显著衰退,随着迹地自然恢复进程这些藓类种群并未能逐渐恢复;2)微环境尺度上的藓类盖度和生物量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有较大的波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乔木和草本层盖度是影响藓类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表明,采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藓类自身的牛态适应性和繁殖策略综合决定着藓类种群的自然恢复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迹地自然恢复过程,顶极藓类种群(塔藓和锦丝藓)是难以自然复壮的.图6表4参44  相似文献   
45.
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退化植被恢复和重建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提出了人工恢复和退建退化山地植被的基本方法论。退化山地植被和重建必需以兼顾退化 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植被为目标,阐述了在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的九项生态学原理和芾项技术方法,介绍了诊断一玫方案一物种选择-各种植物 群的设计及其组合与实施-监测和进一步优化调控等基本人工恢复和重建退化地山植被的步骤。该方法论已在岷江上游的在  相似文献   
46.
生物体内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亮  刘月雪  包维楷 《四川环境》2003,22(5):15-18,21
有机氯农药是高残留农药,进入生物体后会长期残留,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近年来,生物体中的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环境化学家、生态学家的重视,渐渐成为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生物体内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7.
引入并应用斑块概念对大渡河上游藓类-冷杉原始林下地表1hm^2面积的锦丝藓、大羽藓、赤茎藓、塔藓、锦丝-赤茎藓等五种地表苔藓斑块结构特征作了调查分析,并同时测定了斑块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基质湿度、光照强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及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斑块类型在生物量、个体密度、层片厚度和物种丰富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调查环境因素各个方面在五种斑块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各类斑块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分别表现山很强的相关性。影响斑块结构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藓丛表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的盖度等也对斑块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生物器、凋落物盖度及乔木层盖度仅对个别斑块的结构特征产生影响,基质湿度并未对斑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不同藓类生长基质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8.
萌蘖调控对辽东栎再萌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调控措施下辽东栎灌丛再萌生株各生长因子的特征,分析了不同的人为调控措施对辽东栎次生灌丛再萌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调控对辽东栎再萌生株的发生与生长有着重大影响.调控强度大,再萌生株的数量、高度较小,基径、单株生物量较大;调控强度小,再萌生株的数量、高度较大,基径、单株生物量较小.在辽东栎种群的更新过程中,幼苗与幼树问存在着明显的瓶颈现象,经过激烈的竞争生长,只有少数才能进入下一个生长季.生长季前清除所有再萌生株后,由于当年生长季调控措施的不同,再萌生能力出现差异.调控后,辽东栎灌丛再萌生株的总生物量主要与其高度有关.图2表3参31  相似文献   
49.
附生苔藓植物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对森林及其环境的质量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为了揭示旅游活动对森林及其环境的影响,调查了几寨沟原始森林景点内附近旅游活动频繁地段与未扰动地段原始林优势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树干4个高度附生苔藓种类的组成、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苔藓层结构参数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1)冷杉树干附生苔藓物种组成在旅游活动频繁地段与未扰动地段有很大的差异.在旅游活动频繁地段,耐荫喜湿物种局部消失(重要值下降),耐干旱抗干扰的植物种群扩大;(2)旅游活动频繁地段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的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较未扰动地段小;(3)距地面较高的高度120 cm和180 cm处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基部的影响较小.旅游活动对附生苔藓植物的干扰主要为间接的环境影响,其机理还未充分认识,还需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表明,旅游干扰影响了几寨沟的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和规范游客行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50.
森林土壤的结构和贮水保水能力是决定土壤水分及其时空分布的关键,九寨沟和黄龙自然保护区均是以水为灵魂,其水量的多少及时空分布格局对景区景点的视觉观赏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几寨沟和黄龙核心景区原始林与次生林土壤容重、持水性能和孔隙度等指标的监测,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结构及持水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较早地得到保护,九寨沟景区原始林、桦槭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均优于四川西部其它同类犁植被,与此相反,人工云杉纯林土壤物理性质明显劣于其它植被类型,可能主要与云杉平根系统对土壤膨胀挤压和单优势乔木群落所形成的不利微气候影响有机物分解归还土壤有关;(2)在黄龙核心景区的原始云、冷杉林,发育于坡积母质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发育于钙华母质卜的土壤物理性质.图3表1参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