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31.
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金属的4种主要处理技术(即机械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湿法冶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分析比较了其优、劣势,机械处理技术工艺简单、易规模化,且产生的二次污染相对较小,迎合了商业发展和环保的需求,但无法将各种金属彻底分离;热处理技术一般会污染环境,金属回收率较低,但对富集金属含量低的废物中的金属具有良好的效果;湿法冶金方法工艺较为复杂,化学试剂耗量大、且易腐蚀设备,但金属回收率较高;生物技术具有投资省、回收效率高和环保等优点,但已知菌种少且难以培养,生产周期过长。因此,应当在不断追求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金属回收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技术进行交叉优化组合,扬长避短,组成一个各种技术相互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回收系统,实现清洁高效地回收高纯度金属。  相似文献   
132.
木质素盐在原油污染土壤清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质素磺酸盐价格低廉,容易获得,若将其作为洗油剂中的牺牲剂,可较大幅度地降低洗油成本.以华北油田原油、华北平原典型表层土壤为模拟原料,配制了石油污染土壤,探讨木质素磺酸铵和木质素磺酸钠的洗油性能,以及木质素磺酸盐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曲拉通和平平加的复配效果.实验以碳酸钠和硅酸钠为助剂,经反复实验筛选,确定了4组最佳洗油剂配方:(Ⅰ)6(曲拉通):6(平平加):8(木素钠):40(硅酸钠):40(碳酸钠);(Ⅱ)6(曲拉通):6(壬酚聚醚):8(木素钠):35(硅酸钠):45(碳酸钠);(Ⅲ)9(曲拉通):3(壬酚聚醚):8(木素钠):50(硅酸钠):30(碳酸钠);(Ⅳ)6(曲拉通):6(壬酚聚醚):3(木素铵):5(木素钠):35(硅酸钠):45(碳酸钠).以此配方为基础,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搅拌温度、时间、固液比和加药浓度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搅拌温度75℃、搅拌时间50 min、固液比1:15、加药总浓度为0.3g/L时,洗油率可达92.25%.清洗后污油无明显乳化现象,且浮于液面,只须简单刮油即可回收.  相似文献   
133.
老化石油污染土壤的清洗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华北油田老化长达1年以上的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选配的清洗剂对该污染土壤进行了一次清洗和二次清洗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清洗后,污染土壤样品的含油率从26.34%~29.90%降到6.34%~7.84%,洗油率达80.06%~81.06%;经二次清洗处理后,污染土壤样品的含油率从26.34%~29.90%降到4.05%~4.85%,洗油率达88.06%~88.19%.在一次清洗和二次清洗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确定了洗油污水回用的最佳回用率为80%,最佳加药质量浓度为0.4 g/L,该条件下污水的最终产生量也较少.按照该参数对华北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清洗实验,洗油率达79.20%~80.51%.  相似文献   
134.
马敬能博士是自然保护方面的国际领军人物。他在亚洲工作近40年,自1986年起长期在中国从事自然保护研究。他也曾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工作。写有17本专著,发表过100多篇科技论文。本文是我刊编辑部根据他在2007年11月21日北京环境记者沙龙的演讲内容进行编辑整理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5.
通过现场采样和过程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典型退役工业固废填埋场地(DISWL)原位开发条件下的健康风险及长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近20a的浸出和降解,86%的废物浸出浓度依然处于有害水平,70%的废物不宜直接作为建设用地土壤.直接作为建筑用地开发利用条件下,由于DISWL的性能退化会导致有害组分的浸出和渗漏增加,由此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概率经历从无(短期)到有(中期,个别物质如总氰化物T-CN和易释放氰化物F-CN),再到后期的较大概率超标(T-CN和F-CN)的渐变过程;同时,场地利用过程的健康风险也逐步增加,来自于As的致癌风险和自于T-CN的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风险可接受水平的81~179倍和55.32~224.3倍.上述结果提示DISWL场地开发再利用的风险评估和管控策略应重点考虑长期风险.对于长期风险不可接受的场地,通过降低废物中毒性物质的浸出浓度可实现长期风险可接受,并提出了相应浸出浓度限值的计算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并结合地方农业统计年鉴 ,从村级水平对西双版纳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 2个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作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人多地少的巴卡小寨因无大面积的公益林等自然景观而使其人为干扰强度指数为 3.196 5 ,较大卡老寨强烈 ;受干扰景观中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斑块较多 ,景观破碎度分别为 0 .0 6 92和 0 .0 980hm-2 ,均大于大卡老寨。大卡老寨因为具有公益林、风景林和水体 ,其景观多样性为 1.4 5 95 ,以公益林、经济作物园和粮食作物地为优势景观 ;大卡老寨景观均匀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0 .6 6 4 2和 0 .7377,均大于巴卡小寨。 2个村寨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面积较大 ,表明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是山区发展的出路所在 ,而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各景观类型的规模因受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逐年波动 ,但从长时间来看又趋于稳定。民族文化政策和市场对 2个村寨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7.
简易湿法石灰/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设计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实施“总量控制”和“两控区”的重要环境保护政策下,烟气脱硫已势在必行。阐述了一种简易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系统设计、工艺流程及该技术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8.
以一化工厂作为研究对象,按1/3125缩尺制作模型,在风洞实验室中进行扩散试验,研究该区域的大气污染情况,以及地形和局地气流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阳极溶出法为痕量元素分析提供了很灵敏的方法,并已被许多工作者应用于各种类型物质中铅的测定。本文提出,用悬汞电极脉冲阳极溶出法测定火成岩中的铅,无须预先萃取。选用盐酸羟胺为支持电解质。因为盐酸羟胺在酸性介质中具有还原能力,而在酸性介质中可以避免一些金属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从而产生共沉淀和吸附现象。同时,在此条件下还可以使一些待测元素的溶出峰很好地分开。盐酸羟胺还原Cu(Ⅱ)为Cu(Ⅰ),因而铜只有一个溶出峰。溶液  相似文献   
140.
福岛核泄漏事件对中国海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利用ROMS区域海洋模式对北太平洋环流进行模拟,并在此流场中加入核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测试核放射性污染物是否能够输运到中国海域.在不考虑背景场浓度的情况下,福岛泄漏的核放射性物质在泄漏后4年能基本侵入整个中国海区,并且在10年内布满整个北太平洋区域,最大值区在北美的西岸外海.相较而言,将国际原子能的观测资料进行资料同化作为背景场使模拟更接近于观测事实.考虑了背景场的模拟显示,2019年进入东中国海的核放射性物质总量达到峰值.除此之外,还计算了各个海峡核放射性污染物通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核放射性污染物主要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为侵入东中国海的主要通道;核放射性污染物通过托克拉海峡、对马海峡流出东中国海.同时计算表明在未考虑径流的情况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核放射性污染物浓度有着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南沿海冬春核污染物浓度高于夏秋两季,而华东沿海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