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1.
212.
使用USEPA Method 29方法对600MW燃煤电厂SCR、ESP和WFGD前后4个测点进行烟气痕量元素同时取样,研究了12种痕量元素(Cr、Mn、Co、Ni、Cu、Zn、As、Mo、Cd、Sb、Ba、Pb)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整个电厂系统、锅炉、SCR、ESP和WFGD中痕量元素的质量平衡率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这12种痕量元素主要分布于ESP飞灰中,相对分布率为69.97%~98.79%.底渣中痕量元素的相对富集指数在0.04~0.51之间,ESP飞灰中痕量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在0.3~1.23之间.ESP飞灰中的As、Cd和Pb以及WFGD废水中的Mn、Co和Ni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需要引起关注.12种痕量元素向大气中的排放浓度位于0.02~12.57μg/m3之间,排放因子位于的0.01~2.13g/1012J之间,Ni、As、Cd和Pb这4种元素的排放浓度分别达到2.04、0.13、0.02和3.35μg/m3,都远超欧盟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排放限值,需要加以重视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213.
西安城区路面细颗粒灰尘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石栋奇  卢新卫 《环境科学》2018,39(7):3126-3133
为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在西安市采集文教区、居民区、公园景区和交通区这4个主要功能区道路灰尘样品,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粒径63μm的道路细颗粒灰尘中Cu、Pb、Zn、Cr、Co、V、Mn和Ni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污染载荷指数法评价细颗粒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识别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解析不同来源对道路细颗粒灰尘中重金属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安市道路细颗粒灰尘中Cu、Pb、Zn和Cr的含量高于陕西土壤背景值,而V、Mn、Ni和Co的含量接近或低于它们的土壤背景值.道路细颗粒灰尘中Co、Mn、Ni、V呈现未污染,Cr、Cu和Zn呈现轻度污染,而Pb为偏中度污染.综合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道路细颗粒灰尘中重金属呈现轻度污染.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r、Cu、Pb和Zn显著正相关,属于同一主成分,且在聚类分析中为同一类;V、Mn、Ni和Co为同一类、同一主成分,且显著正相关.结合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推断出西安市道路细颗粒灰尘中的重金属主要有两种来源:Cu、Pb、Zn和Cr主要来源于交通源,而V、Co、Mn和Ni主要为自然源.交通源和自然源对西安市道路细颗粒灰尘中重金属的贡献分别为56.7%和43.3%.  相似文献   
214.
碳排放约束下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纳入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中,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和Tobit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2003—2015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部分省份考虑碳排放指标后形成的耕地利用效率值与不考虑碳排放指标相比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从SBM模型测度结果来看,不同尺度耕地利用效率在研究期内都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年平均耕地利用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最低;3)全国和四大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基尼系数都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地区差距有所缓解,组内差异缩小是中国耕地利用效率地区差距缩小的主要来源;4)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和政府重视程度等是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不同样本分组情况下,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存在差异;5)除了在技术层面探寻耕地利用减排路径及合理规模外,还应该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对碳排放进行规范和引导,实现耕地低碳、高效利用及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15.
对氯乙烯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氧化还原条件的氢浓度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揭示氢浓度、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氯乙烯降解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反硝化、锰还原、铁还原、硫还原、产甲烷、PCE/TCE脱氯、cis DCE脱氯以及VC脱氯的氢浓度特征值分别为 0 1— 0 4nmol·l- 1,0 1— 2 0nmol·l- 1,0 1— 0 3nmol·l- 1,1 5— 4 5nmol·l- 1,5— 1 3nmol·l- 1,0 6— 0 9nmol·l- 1,1 0— 2 5nmol·l- 1和 >1 0nmol·l- 1.水环境的还原性愈强 ,对应的氢浓度特征值愈大 .此外 ,PCE/TCE脱氯表现出与反硝化及铁、锰还原相近的氢浓度特征 ,而cis DCE和VC脱氯的氢浓度特征分别类似于硫还原和产甲烷 .强还原 (如产甲烷 )条件有利于氯乙烯的脱氯 ,当环境中氢浓度水平大于 2nmol·l- 1时cis DCE/VC脱氯和产甲烷过程可同时发生 .  相似文献   
216.
曲线拟合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深圳市1991年-2000年环境空气中SO2浓度月均值,年均值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了其数学表达式所需的函数特征,建立了曲线拟合方程,并通过实例计算及一系列统计回归检验,表明SO2浓度的月均值、年均值实际变化与拟合曲线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17.
卢永志是北海诚德镰业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二十多年,处理大大小小生产安全事故上百起,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相信他撰写的“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单元”这篇文章,对其他企业会起到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18.
以南京玄武湖和河海大学东湖为例,采取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和SMT分级提取法测定湖底沉积物和上覆水中总磷和各形态磷含量,以探究不同的湖底沉积物与水体中磷含量的分布及其关联性。试验结果表明:湖底沉积物中磷含量受人为作用、植被情况、水力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OP含量远高于IP含量,IP中以NaOH-P为主体,约占40%~50%,HCl-P含量较少但更稳定,不易被固定吸附;上覆水体中TP含量与湖底沉积物中TP、AdsP、NaOH-P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OP和HCl-P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中以活性磷占主要交换量。该研究表明湖底沉积物磷负荷与水体磷含量密切相关,为从内源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9.
包气带土层中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在包气带土层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营养物水平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笔者通过测定土层中的氮和磷组分的含量,以及生物降解速率的实验研究,测得淄河河滩土层每kg干土中可生物利用的氮为0.814 7 g,可生物利用的磷为36.9 mg,相对微生物的生长来说二者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生物降解要求.研究表明,翻耕供氧,大大强化了生物降解过程.同时,根据柱层析分析结果确定三种石油组分降解速率分别为:芳香烃>脂肪烃>胶质.   相似文献   
220.
海新河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海新河ρ(CODCr),ρ(BOD5)和ρ(SS)较高,ρ(BOD5)/ρ(CODCr)较小,河水污染严重等特点,在考虑投资最省的前提下,对海新河治理技术路线进行了合理优化,提出了用絮凝沉淀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海新河水质综合治理方案,并开展了相应的静态和动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聚合氯化铝具有较好的低温絮凝处理效果和去污效果;选择的人工湿地植物为芦苇等,其抗寒和耐污能力强,对CODCr,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