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24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507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不同旅游类型对美国弗兰特岭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72.
973.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有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作者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流域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地考察,详细记述了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程的状况,客观评价了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就及不足,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74.
本文从ICP发射光谱分析中影响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的最主要因素耦合功率、观察高度和载气流量出发,讨论了多元素同时分析时的最佳测定条件,同时测定了31个元素对40个元素的光谱干扰系数,讨论了元素之间的光谱干扰,通过实际样品的分析,说明样品中主要成份对痕量元素的光谱干扰是不可忽视的,在确定的测定条件下,对环境样品进行了分析,取得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5.
美国明尼苏达州罪犯拘捕局的指纹认证检查员GIenn Langenburg说,人类继承了所谓的摩擦脊皮肤(FRS即指纹)整体的大小、形状以及间隔。但是,使指纹具有独特性的个体细节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FRS由一系列增加摩擦力的纹脊和沟组成,它独一无二,而且持久不变。没有两个人(包括双胞胎)的指纹具有完全相同的排列,而且指纹在整个一生中都不会改变(除非严重损伤而产生永久性的伤疤)。指纹具此特性,因此产生了独特的作用,比如人类研究指纹锁、指纹认证……  相似文献   
976.
采用前置硫化合成法制备硫化纳米铁(S-NZVI)并进行表征,采用模拟砂柱创建S-NZVI原位反应带,研究其对硝基苯(NB)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能.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S-NZVI是以Fe(0)为核心,硫铁化合物为外壳的颗粒,可以有效抑制S-NZVI颗粒的团聚,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与NZVI相比,S-NZVI对NB的去除效率更高,最高去除率可达99.65%,在砂柱中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S-NZVI对NB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式.S-NZVI对NB的去除机理是先将NB快速吸附于表面,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化学还原降解,因此NB去除较快而苯胺生成较慢.S-NZVI反应带对NB泄露区的削减幅度较大,增加单井S-NZVI注入量和增加注入井均可提高修复效果,7d内NB累计去除率最高达87.43%,但前2d出水NB浓度仍然较高;S-NZVI反应带对NB传输区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增加注入井比增加单井S-NZVI注入量具有更好的持续性和更高的NB去除率,7d内NB累计去除率最高达99.90%.  相似文献   
977.
为了深入了解岩溶洞穴地下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以及评估旅游活动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对重庆丰都雪玉洞(旅游洞穴)和水鸣洞(未开发洞穴)洞穴地下河水进行了采样,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下水样品中的细菌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洞穴地下水中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但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雪玉洞地下河上游和下游的变形菌门分别占总群落的62%和64%,拟杆菌门分别占11%和16%;水鸣洞地下水中细菌优势群落除变形菌门(38%)和拟杆菌门(19%)外,绿菌门(Chlorobi)占24%,两个洞穴地下水中变形菌门的纲分类均为γ-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um)和拟杆菌为两个洞穴地下水的优势种类但其主要细菌存在差异:雪玉洞主要细菌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属于致病菌;水鸣洞主要细菌是未培养的甲基球菌科(Methylococcaceae-uncultured)、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以及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属于甲烷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受旅游活动的强烈影响,雪玉洞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水鸣洞并且存在更多的致病菌群落,地下水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多元直接梯度分析(RDA)证明群落分布规律受游客数量与洞穴空气CO_2影响且呈正相关,两种环境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游客数量对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明显并导致大量原生细菌消失.  相似文献   
978.
赵梦可  胡建信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705-1711
cVMS(挥发性环甲基硅氧烷)的环境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运用TaPL3模型探究了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5(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和D6(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3种cVMS在哈尔滨市、天津市和广州市3个城市环境下的长距离迁移性和持久性,并分别用CTD(特征迁移距离)和Pov(总持久性)表征;同时,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模型中的关键参数.结果表明:①D4~D6的CTDair(大气中CDT)范围为359~998 km,随cVMS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Povwater(水体中Pov)范围为10~34 d,区域和物质差异均不大.CTDwater(水体中CDT)的范围为328~4 383 km且D4 < D5 < D6;Povwater(水体中Pov)的范围为276~44 802 d,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②从区域来看,除CTDair表现为天津市>哈尔滨市>广州市外,其余各值均为哈尔滨市>天津市>广州市,体现出环境参数对于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而CTD与Pov之间并无直接关系.③对于排放到大气的cVMS而言,对CTDair影响最大的参数是空气中的半衰期和风速,对Povair影响最大的是空气中的半衰期;对于排放到水体的cVMS而言,对CTDwater影响最大的是lg KOW(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而对Povwater(水体中Pov)影响最大的是环境温度.④对于同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模拟,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环境因素.研究显示,cVMS具有中等的长距离迁移潜力,其全球尺度环境风险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79.
太湖不同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太湖水草区、湖心区和河口区共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不同湖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为水草区 > 湖心区 > 河口区;不同湖区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类门水平优势细菌以及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和硝化螺菌纲(Nitrospira)2类纲水平优势细菌在不同湖区之间差异显著.冬季太湖沉积物细菌优势类群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在属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类群为unidentified_Chloroplast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Cyanobacteria和Microcysti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平均丰度均以湖心区最高.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水平、水温和pH值均能影响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NO3--N和水温是Microcystis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80.
GC-MS测定土壤中酞酸酯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选择离子检测(GC-MS-SIM)技术,结合快速萃取和佛罗里硅土柱净化方法分析土壤中的六种酞酸酯类(PAEs)化合物。结果表明,六种PAEs峰形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6.7%~110%,相对标准偏差为2.5%~4.5%。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回收率高、纯化效果好和对环境友好的特点,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