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核心是对某一指标进行概率密度估计。本文首先对不完备样本的密度估计方法——信息扩散方法进行了修正,通过计算机仿真证实了修正后的模型提高了估计精度。在此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模型对湖南省农村种植业水灾进行了风险分析,建立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绘制风险等值线图,直观地展示了全省农村种植业的水灾风险分布,以及随着灾害程度增大的风险的空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2.
青藏铁路客城区段风沙特点及沙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线哈(尔盖)-格(尔木)段位于青藏高原,横穿柴达木沙漠,集沙漠特征与高原气候于一体,不少地段曾因少害造成行车中断和机车掉道等事故,其中以客城最为突出,在以往相关研究的文献中,确定主风向是以风的频率为主。但在以防止沙子上道为主要目标的铁路防沙中,本文提出的以输沙量为依据所确定的主风向,能为防沙措施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在该段铁路防沙中,采用了竹片栅栏与碎石方格相结合的阻、固措施,其中碎石方格系在铁路防沙中首次使用。经过观测,证实阻沙措施降低了风速;固沙措施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大大减少了输沙量,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该地采有碎石方格固沙既有使用奉命长,又有取材方便的优点,自防沙工程竣工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确保最该段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03.
如何准确描述和预测降雨(暴雨)的空间分布,已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利用热信息研究城市降雨空间分布差异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对不同时期夏、冬季热图像的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分割,将上海市1958~1998年热环境划分为自然、低温、高温3种不同的热力背景.在此基础上,就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分布空间差异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城市降雨空间差异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5.
沙尘暴是一种风沙灾害天气.在沙尘暴发生后,尘暴中浓密的沙尘对系统的涡旋能量有调节作用,从而导致沙尘暴具有区别于风暴的行为模式.从沙尘暴的微观结构及涡旋能量入手,分析了尘暴中沙尘有效辐射效应形成的条件,认为沙尘暴在沙尘颗粒参与下,沙尘有效辐射效应对锋面前后涡旋能量的调整是重要的能量反馈机制,认为辐射效应有着时间与区域的不同,从而导致沙尘暴在白天发展、持续,在夜间消亡,其发生频率随纬度升高显现日期延后的现象.分析认为,沙尘暴中类似于风暴体的结构是沙尘暴的核心所在,其中存在的能量反馈机理有规律性,利用这种机制可帮助调控沙尘暴,指导制定减灾政策.  相似文献   
106.
为了减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迫切需要大气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而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应当建立在对大气污染变化情况正确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公布的年报是基于环境监测站点的数据的,但是,这些常被引用的数据因指示因子和站点空间分布的局限性而不够科学合理。在补充环境监测站点数据方面已经有过许多研究。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社区环境大气质量调查方法,并于2006年在深圳市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定义了大气污染风险的9种类型及相应的应对办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选取了2006年和2007年发生在湘江流域的两次暴雨一洪水巨灾——“碧丽斯”和“圣帕”,从暴雨成因及特征、洪水特征和灾情方面对这两次巨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湘江流域遭受的这两次巨灾具有典型的链性特征,是由强热带风暴引发暴雨进而导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圣帕”比“碧丽斯”在湖南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面积更大,降水总量更多;在湘江干流和耒水流域,“碧丽斯”导致的洪峰流量和水位均要高于“圣帕”,在洙水流域则相反;“圣帕”导致的灾情比“碧丽斯”导致的灾情小,特别是人员伤亡较少,这主要是因为:(1)前期非常干旱;(2)水库蓄水量少;(3)准确的预报,快速的预警信息发布,及时的转移安置;(4)防灾意识的增强。在此基础上,对减轻巨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8.
1961~2010年中国大尺度区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大范围的区域暴雨作为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人民生产生活的一大威胁,已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亟需研究中国长时间序列区域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定义的区域暴雨事件,选取持续天数、影响站点数、最大日降雨量和最大累积降雨量4项指标,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漠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以东的东部沿海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则无区域暴雨发生;在省际分布上,多集中发生在以广东为首的东部沿海省市;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区域暴雨存在准10a(6.5a和13a)的周期振荡,以1997年前后年份发生次数较多,年内多集中在5~9月,且4项指标均在6月份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9.
基于2005-2019年西安市下属气象站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高温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西安市2005-2019年高温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8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进行温度反演,分析了西安市高温热害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人口暴露总量及人口受灾指数。以高温有效积温为致灾危险性指标,人口受灾指数为暴露性指标构建高温热害人口暴露脆弱性曲线。结果表明:2005-2019年西安市共有360个高温日,年均24天,集中分布于6-8月;高温有效积温呈多年波动变化。研究区内地表温度区域分异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特征。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总量逐年下降,由545.94万人下降至467.96万人,年平均下降率为1.798%。高温热害暴露人口脆弱性曲线显示:人口热害受灾指数随高温有效积温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至124.09万人,高温热害人口受灾指数降至0.08。  相似文献   
110.
我国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的RBF模型判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目前耕地利用压力程度度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ANN模型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RBF网络,并对200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进行了评价。网络运行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压力程度的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较高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较低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耕地利用压力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耕地分区保护的对策和措施。RBF模型的应用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评价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简便、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