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区域沙尘暴强度监测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查找表增强显示沙尘暴信息和利用经验模型提取沙尘信息,探讨了区域沙尘暴强度监测的方法。研究发现,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通道多光谱合成遥感数字图象对沙尘暴的监测和沙尘信息的提取效果明显;在低植被覆盖区域,利用GVI指数提取沙尘信息是不可行的,但这一指数有助于提取海面上的沙尘信息;并对沙尘浓度提取进行了探讨,以期显示区域沙尘暴的强度。  相似文献   
62.
首先介绍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混沌分析方法,并利用上海城市降雨的时序资料重构了相空间,计算了一系列表征其混沌系数的特征值,对其混沌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文章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热力背景条件下降雨系统混沌特征,研究发现,从自然、低温到高温热力背景其降雨序列之间的可比性依次增大,而表征系统所需的独立变量数目则是依次减小,平均系统可预报尺度依次减小,最大可预报尺度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63.
基于营养系统的灾害避难所规划的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中、日、美3国的灾害避难所及其规划设计指导手册,总结了灾害避难所的基本类型和避难所规划的空间尺度(范围).从营养系统的角度给出了避难所规划的3个大类及8个实施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灾害避难所规划或评价的3个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4.
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变化对水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近3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使河流水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对城市水灾致灾一成灾机制产生影响,水灾发生频次增加。在地形图、河道普查数据、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支持下,探讨了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水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河网水系结构简单化、主干化趋势明显,总长度减少355.4km,总条数减少378条,河网密度从0.84km/km。降低到0.65km/km^2,河网支流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流域所处位置和是否为直接人海,导致各流域河网变化特征出现较大差异。(2)河网水系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了水灾致灾的可能性,因此在目前城市化带来的暴雨产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发展中应充分尊重自然河网的时空分布规律,合理规划河网,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降低水灾风险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不同区域恢复河网水系及定量表达其变化特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实证案例,亦可为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规划河网水系,最大限度规避水灾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湘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湘江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带来了众多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以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日降水量大于25mm)以上降水的频次为指标,分析了湘江流域近50年(1951—1998年)的降水与灾害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湘江流域洪涝灾害程度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其年代际波动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即1951—1965年的波动加剧阶段,1965—1973年的波动减轻阶段以及1973—1998年的波动加剧阶段;(2)近50年来湘江流域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以上降水频次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其存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波动,可分为4段:即1951—1967年的波动减少阶段,1967—1977年的波动增加阶段,1977—1992年的波动减少阶段以及1992—1998年的波动增加阶段;(3)自每年4月1日开始,每5天统计一次该时段内的大雨强度以上总降水量,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大雨强度以上降雨在时间上有向5、6月份集中的趋势;(4)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在加剧,人类对洪涝适应性对策(包括消极的经济欠发展行动和积极的兴修水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66.
在建立“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了样带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灾情的影响,并探讨了人文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空间组合特征对灾情的影响,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因素指标,运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样带137个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带的气象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在样带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水灾为主;降水变异和温度变异是影响气象灾害灾次与持续时间的关键性指标,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对旱灾的影响明显,其灾次和持续时间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产GDP/总GDP)呈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产GDP及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能有效缓解旱灾的灾情;聚类分析表明在南北样带上存在六大自然和人文条件组合区。  相似文献   
67.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2,自引:12,他引:60  
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土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动态演变,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成因,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我国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23  
回顾了我国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成就,论述了目前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防沙治沙应遵循的生态建设原则,即:水分平衡原则、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原则、沙区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原则、防沙治沙“以保为主,先保后治”原则以及治沙与治穷并重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神经发展水平,将我国沙区划分为4类防沙治沙区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模式,它们分别是首都圈模式,农牧交错带模式,草原区模式和荒漠绿洲模式。对沙  相似文献   
69.
空间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实例部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所用的数据不仅具有时间的意义,而且具有空间的意义。当数据的空间信息不完备时,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以减水风险评估的误差。作者在本刊上一期的一篇文章中已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所遇珐的空间不完备信息分为两类,分别用插补模型和校正模型进行了处理。插补模型是针对空间数据缺失情况的,而校正模型是针对空间数据不符合精度需要情况的。本文以湖南省农村种植业水灾为例,  相似文献   
70.
利用已经建立的全国1736~1911年洪涝灾害时间序列,拟合了各个区域的洪涝灾害长期变化趋势,并通过功率谱分析了时间序列的波动规律;同时,分析了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口总量变化、人口空间迁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人文因素变化与灾害增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涝灾害的波动主要由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所引起,而人类活动增强并不断向高风险区扩展是洪涝灾害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使洪涝灾害表现为在波动中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