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22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438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941.
基于无人机探空和数值模拟天津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污染发生在边界层中,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对重污染天气形成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无人机探空、地基遥感观测和数值模式,开展天津地区2019年1月10~15日重污染过程期间边界层垂直结构及污染成因分析,以期加强北方沿海城市边界层过程对重污染影响规律认知,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层结对重污染天气形成、持续和消散有显著影响,此次过程伴随逆温层的发展和消散,PM2.5高浓度区白天向大气上层发展,高度可达300 m以上,夜间向近地面压缩,高度在100 m左右;雾天气出现并在白天维持,改变了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雾顶逆温的持续存在抑制了污染物向大气上层扩散,使得白天湍流垂直混合过程贡献明显下降,导致近地面重污染天气维持和发展;过程期间区域输送贡献率为66.6%,边界层垂直结构与重污染天气区域输送密切相关,区域污染物输送高度主要出现在边界层顶部以及雾顶逆温层以上的大风速层处,且随着边界层和雾顶抬升高度的变化,通过下沉运动影响地面,形成北部弱高压天气控制下静稳天气区域输送;边界层垂直结构影响冷空气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S3阶段雾顶的强逆温导致冷空气无法通过湍流切应力传导到地面,在高低空存在明显的风速差,冷空气影响地面时间延后,作用减弱,重污染天气无法彻底缓解.  相似文献   
942.
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组成与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了研究各个地区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与含量,从离地表20 米处的电网绝缘子表面采集九个大气降尘样品,对其水溶性部分用有机溶剂进行有机物的分离萃取,求出有机物的含量,采用XRPD 进行物相鉴定,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可分为有机酸、有机酸钾盐、有机碱·盐酸盐加合物,尿素与尿素·硝酸盐加合物等四类,并对其影响CaSO4·2H2O 的溶解度进行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类有机物对CaSO4·2H2O 溶解度的提高均有显著影响,可提高40 % - 60 % ,与实际降尘样品中其溶解度平均提高50 % 左右相一致。由于大气降尘中普遍存在来自土壤与燃煤飞灰所排放的CaSO4·2H2O,研究有机物的组成与含量,这对了解局部地区环境酸化( 湿沉降) 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3.
有机磷杀虫剂—杀螟松含酚废水的处理,研究了以萃取为主要手段的各种方案的处理效果。用N 503—煤油为溶剂的萃取法处理杀螟松含酚废水,可有效地去除对硝基间甲酚,其去除率在75—90%范围,COD去除率为30—40%。处理1立方米杀螟松废水,可回收1.02公斤对硝基间甲酚,其质量与车间生产的硝化物相近,并可以回用于缩合工段。溶剂萃取法处理杀螟松废水,工艺流程和设备都较简单,操作易于连续化。  相似文献   
944.
利用TOUGH2程序构建室内实验尺度多相流数值模型,基于扰动分析法,对模型中的介质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残余水饱和度(Swr)、残余非水相(NAPL)饱和度(Snr)、进气值参数(α)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砂夹粗砂层和夹细砂层两种非均质条件情景,探究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以不同速率泄漏以及地下水位波动时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模型参数敏感度呈绝对渗透率>Snr>α>Swr>孔隙度的规律,Snr、α、Swr与LNAPL稳定饱和度呈正线性相关,绝对渗透率与其呈负线性相关。(2)主要由于介质间绝对渗透率的差异,中砂介质中的细砂夹层阻滞、粗砂夹层促进LNAPL迁移,泄漏速率的增大致使细砂夹层阻滞作用更为显著。(3)地下水位波动扩大LNAPL横、纵向污染范围,降低夹层内LNAPL饱和度,水位上升,细砂夹层下界面、粗砂夹层上界面阻滞LNAPL抬升,主要由于介质绝对渗透率的差异,两种非均质情景对地下水位波动的响应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945.
我国设备完整性管理发展应用时间尚短,目前对其有些相关概念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存在使用不当甚至错用的现象。本文在调研文献资料及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完整性、完整性管理、完整性管理体系3个概念的内涵,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对完整性管理相关的8组含义相近的基础概念进行了辨析,明确了各概念应用场合及相互关系,对规范这些概念的使用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946.
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发展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探测技术、获取海洋大气边界层内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的高精度垂直探测信息,对于提高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污染来源、化学机制和传输过程认识、提高沿海地区大气环境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总结了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我国在近海海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发展和近海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当前我国已发展了包括海洋大气廓线激光雷达、湍流交换测量、海气通量观测、海洋气溶胶探测设备等一系列近海海洋边界层探测技术,解决了沿海海洋地区恶劣环境条件造成的技术瓶颈,并基于这些探测设备与技术开展了大量近海海洋大气污染研究。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地区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与能力,对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有积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47.
948.
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是多种污染源共存,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细菌及颗粒物等是典型室内空气污染物。神经行为学毒性是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敏感毒性作用之一。为了探讨VOCs、细菌及颗粒物混合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G1)和2~7(G2~G7)号染毒组。采用水迷宫和抓力仪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潜伏期和抓力,染毒结束后测定全脑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神经递质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含量以及胆碱能系统的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TChE)活力,同时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平。结果显示,第6天,G5、G6及G7小鼠的抓力、逃避潜伏期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伴有ROS、MDA含量的显著升高,Glu含量的显著升高,Ach含量、ChAT及TChE活力的显著降低,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显著下调(P<0.05或P<0.01)。研究结果表明,VOCs、颗粒物及细菌混合暴露能够导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混合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诱导的神经兴奋或抑制性毒性作用,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沿轴突逆向传递降低或中断两方面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产生和释放异常,进而引起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49.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异丙草胺光解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除草剂异丙草胺在水溶液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不直接参与异丙草胺的光反应;在ρ(SDBS)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DBS对异丙草胺的光反应有微弱抑制作用,而ρ(SDBS)大于其CMC时,SDBS胶束的形成对异丙草胺的光反应有加速的趋势。推测是由于ρ(SDBS)在达到CMC之前,对光解的影响以光吸收作用为主,对异丙草胺光解有一定的抑制;而达到CMC后,胶束对异丙草胺有富集作用,胶束内部类似有机相的环境,利于异丙草胺光反应,此时SDBS对光解的作用就以加速光解为主。   相似文献   
950.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把完善基层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资双方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劳资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形成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协调劳资关系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