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43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01.
污泥堆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污泥堆肥过程释放的恶臭气体已成为制约堆肥无害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味贡献中占了很大比重。VOCs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组分复杂且治理困难。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主要有通风策略、温度和pH值,其中通风策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VOCs的治理,比较了几种常见的VOCs终端控制技术,最后推荐采用生物滤池-热氧化法组合工艺。  相似文献   
202.
本研究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对幼鱼期及青年期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的生殖发育毒性效应出发,从雌激素受体(ER)、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PPAR)及芳香烃受体(AhR)通路探讨DEHP和MEHP致毒机制.本实验将孵化后1周的幼鱼分别暴露于溶剂对照、低浓度DEHP(0.1 mg·L-1)、高浓度DEHP(0.5 mg·L-1)、低浓度MEHP(0.1 mg·L-1)和高浓度MEHP(0.5 mg·L-1)23 d、53 d,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DEHP和MEHP导致雌性青鳉肝损伤,表现为肝糖原降低,肝细胞质水肿变性;DEHP和MEHP促进了性成熟,表现为促进雌性青鳉卵巢中卵细胞的发育.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EHP和MEHP显著影响了ER、PPAR及AhR通路,并且对青年期的影响强于幼鱼期,DEHP对ER、PPAR及AhR通路的影响较MEHP强.所以DEHP及MEHP可能通过ER、PPAR和AhR通路影响了肝脏发育,造成了肝损伤,促进雌性青鳉卵巢发育,对ER、PPAR和AhR通路影响显示出发育阶段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3.
水生态功能区划是科学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水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江苏省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在近中远期结合时间尺度原则、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优先保护原则等分区原则的指导下对全省水资源进行了一级分区和二级分区的划分,一级分区包括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近岸海域4个分区,二级分区包括宁镇扬丘陵平原水生态亚区、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生态亚区、徐宿淮丘陵平原水生态亚区等10个分区。同时,本文对江苏省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分区体系如等级体系、分区方法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4.
随着纳米材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部分纳米颗粒物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废弃物排放等途径进入海洋.当纳米颗粒物与海洋中的污染物(如与重金属)共存时,因其独特的物化特性往往会成为污染物的良好载体并在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增加已有污染物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环境构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单一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效应,有关纳米颗粒物与污染物的复合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已广泛应用的纳米Si O2与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Hg~(2+)对东海常见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24 h-EC50、48 h-EC50和72 h-EC50值分别为56.3μg·L~(-1)、58.6μg·L~(-1)和36.8μg·L~(-1);低浓度的纳米Si O2(1 mg·L~(-1)和5 mg·L~(-1))未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较高浓度的纳米Si O2(≥10 mg·L~(-1))会显著(P0.05)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提升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影响微藻的抗氧化系统.添加1 mg·L~(-1)纳米Si O2会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作用,Hg~(2+)的24 h-EC50和48 h-EC50分别下降至41μg·L~(-1)和43μg·L~(-1),虽然1 mg·L~(-1)纳米Si O2本身没有对中肋骨条藻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但是能够明显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纳米Si O2对Hg~(2+)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在60 min时,100 mg·L~(-1)纳米Si O2对100μg·L~(-1)的Hg~(2+)的吸附率为90.08%,最大吸附量为5.92 mg·g~(-1).吸附了Hg~(2+)的纳米Si O2在中肋骨条藻内的累积可能是造成这种协同毒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5.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深度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是人为污染的重要标志。按照现有标准测得的AOX其实指的是有机氯化物,有机溴化物和有机碘化物的总称,其中不包括有机氟化物。  相似文献   
206.
近年来长江口──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BHC与DDT的含量与以前表层沉积物有关资料的对比,以及经较高精度定年柱状样中BHC与DDT的会向分布特征均显示,有机氯农药广泛使用作为一个污染事件,自开始到逐渐消退均在沉积记录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的分子地层学记录对恢复有机污染史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己经降至很低,但是由于细颗粒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海洋浮游生物对有机氯农药的高度富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7.
不同粒径垃圾焚烧飞灰金属形态分布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华南地区某垃圾焚烧厂的除尘器飞灰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并采用分级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垃圾焚烧飞灰的筛下累积分布和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组成。结果表明,飞灰的组要成分为:CaO、SiO2和SO3等;各地区75%的飞灰粒径都主要集中在38.5~75μm。华南地区各粒径飞灰中挥发性金属(Zn和P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金属。除Ni和Cr外,Cu、Zn、Pb和Cd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华南地区Cu、Zn、Ni、Cr、Pb和Cd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台湾地区除外)。Cu、Zn和Cd的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较高。高于40%的水溶态Pb表明其对环境有较大潜在危害;40%Ni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8.
针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探讨了水资源阈值概念与内涵,提出水资源阈值可以表述为基于自然属性的水资源规模阈值和基于社会属性的水资源配比阈值,区域水资源阈值应为二者的有机耦合。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计算了太湖流域的水资源阈值:太湖流域的水资源规模阈值为1788亿m3;根据流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目标,在流域生态和环境系统用水控制目标以及水体纳污能力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用水阈值为156.4亿m3,占流域水资源规模阈值的531%;生态用水配比占流域水资源规模阈值的469%,充分体现了以生态为主、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203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内部配比阈值分别为:生活用水98%;一产用水266%;二产用水582%;三产用水54%,为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9.
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培养青蒿毛状根生产青蒿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自制的流化床生物反应器进行青蒿毛状根多层培养生产青蒿素.对毛状根在生物反应器生长过程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经20d分批培养获得生物量干重21.3g/L,青蒿素产量349.8mg/L,并对培养过程中底物消耗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10.
发根农杆菌转化青蒿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叶盘法转化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种类、基本培养基和青蒿株系对转化率有明显影响,而培养基pH在5.2~5.8对转化率没有明显影响;发根农杆菌ATCC15834的转化率最高;基本培养基中MS效果最好;青蒿株系025对发根农杆菌最敏感;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发根农杆菌(D660nm=0.75)稀释5倍后用来转化效果最好;幼嫩的叶片的转化率比成熟叶片高;向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乙酰丁香酮等酚类物质对转化没有促进作用.在最适的转化条件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对青蒿株系025的转化率可达到100%.PCR检测证明,青蒿发根基因组中含有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上的rolC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