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46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分析了瘦西湖水质时空特征和富营养成因,提出浅湖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需加强区域水系水质管理,提出"防、活、治、修"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2.
世界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50公里以内的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平均较内陆高出10倍,因此海平面变化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大气系统影响的迅速扩大,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3.
包气带在地表石油类污染物下渗到地下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包气带受到污染必然会对周围环境,特别是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人类自身。主要使用HYDRUS软件预测了兰州西固商业石油储备库的渗漏对包气带的影响,分正常工作状况和非正常工作状况两种情况。在正常工作状况下,从5000天到10000天,污染物浓度呈线性增加,到50年左右,包气带底部(下边界)污染物浓度接近0.1mg/cm3。在非正常工作状况下,包气带底部(下边界)浓度增加的速度要远远大于正常工作状况,到50年左右,包气带底部(下边界)浓度达0.5mg/cm3。预测结果可以为相应工作状况下饱和带的溶质迁移模型提供参考依据,对确定饱和带污染物的浓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4.
简要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妒的炉型、烟气净化技术的选择、飞灰固化的常用处置方式,通过分析不同生活垃圾焚烧炉的烟气监测数据,说明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排放能够达到GB 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相应标准限值,有些烟气污染物甚至能达到欧盟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5.
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模拟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英山、大悟、竹山、赤壁和浙江杭州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一定量的CaCO3、CaO、Ca3(PO4)2、CaCl2和CaSO4来调控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英山、大悟和竹山茶园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CaCl2或CaSO4均可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英山和大悟茶园土壤中可施加1~2 g·kg-1的CaCl2或...  相似文献   
196.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 of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from 1961 to 2020 at 175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climate trend analysis and M-K mutation 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n the region in the last 6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duration was 2 323 h, the maximum was 3 487 h in Gaer, Tibet, and the minimum was 771 h in Ya'an, Sichuan. The high-value areas were mostly located in western Tibet, northern Qinghai, western Gansu, and Xinjiang, and the low-value areas were mostly located in Nyingchi in Tibet, the mountainous area on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The highest sunshine duration was recorded in winter (631 h), and the lowest was recorded in autumn (555 h) among the four seasons. (2) The average decrease in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was 10.27 h/10 a. The largest rates of decrease were mainly in Gannan of Gansu and Ganzi of Sichuan, with the largest rate of decrease of 130 h/10 a. The areas with large rates of increase were mainly in Hotan area of Xinjiang, Liangshan of Sichuan and Lhasa of Tibet,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of 61 h/10 a. Among the four seasons, spring exhibited an upward trend, and the remainder exhibited a downward trend. (3) Before 2017,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ncreased but declined after 2017. Spring sunshine duration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mutation years, and the earliest mutation time was 1963. Winter had the fewest number of mutation years and the latest mutation time occurred in 2015. In summary,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sunshine durat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vary greatly in space, but with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sunshine in the northwest and less in the southeast, and sunshine hours were mainly decreasing, with 2017 as a mutation point of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Most area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and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loving plants and high-density planting. Shade-loving or shade-tolerant plants, including tea, are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with low sunshine valu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ncluding Ya’an, Sichuan, and other areas, such as Medog, Tibet. © 2022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7.
一、概述 随着我国平安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安防行业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公共安全、金融教育、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小到小区监控与家庭安防,安防产品迅速扩大至各行各业。各行业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引进了多种安防系统,如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往往各自独立,  相似文献   
198.
镉锌复合胁迫对秋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土壤盆栽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2.5、50 mg kg-1)、锌(Zn,0、100、500 mg kg-1)胁迫下红树植物秋茄的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d、Zn单一处理下,秋茄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重金属浓度升高而增加;Cd、Zn复合处理对秋茄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复合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Cd的加入减弱Zn对秋茄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刺激作用,低Cd浓度处理下Zn的加入导致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高Cd浓度处理下Zn的加入反而降低其含量.低浓度Zn(或Cd)的加入与土壤中Cd(或Zn)发生拮抗作用,秋茄体内肺氨酸、有机酸含量下降;高浓度Zn(或Cd)的加入与土壤中的Cd(或Zn)发生协同作用,导致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有机酸的积累量增加,从而缓解高浓度重金属的胁迫.植物组织或部位不同,Cd与Zn浓度和比例不同,Cd、Zn之间的复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表5参30  相似文献   
199.
生物人侵严重威胁着各国的生态环境,各国在生物入侵的预警、预防、预测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文章引介了当前入侵预测中主要采用的3种方法(即统计方法、生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对入侵模拟时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变量进行了描述分析.以分析方法中的反应-扩散模型(简称R-D模型)为例探讨建模方法对生物入侵的预测,并基于一维反应-扩散模型的推导,阐述了R-D模型的模型特点及应用时的限制条件.R-D模型可将空间和种群过程融合进入侵速率的预测之中,且模型中连续参数的使用不受尺度限制,适用空间尺度较广.该模型以其简洁易表达的形式在生物入侵的研究中曾受到广泛应用,范围广至孢子、病毒,无脊椎农业害虫及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水獭Enhydra lutris等脊椎生物.然而,随着入侵理论的不断完善,R-D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日益突出,它对空间现象模拟预测的无能为力、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模拟的失败,致使该模型应用受限、预测能力降低.月前,入侵预测倡导基于个体的空间模拟模型,并开始关注偶然发生却起着关键作用的长距离扩散的预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模型比R-D模型更接近真实,但R-D模型有助于理解现有的入侵格局,对生态入侵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估测,可以加深对入侵过程的理解.过去,R-D模型对入侵生态理论的发展做出过的重要贡献,今后该模型仍为我们初步预测生物入侵提供一个简单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0.
碳纤维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材料。因其具有模量高、强度大、比重小、耐高温、抗疲劳、抗腐蚀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其与先进树脂形成的复合材料在现代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及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其加工界面性能及可织造性,本文对碳纤维上浆情况,特别是对碳纤维的上浆剂、上浆工艺、表面处理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碳纤维上浆技术的有关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