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312.
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关系重大的问题。是职工最大的福利,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天湖山能源实业公司紧紧围绕这一问题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式,既实施“硬手段”管理,又创造“软着陆”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了安全管理体系,使今年来实现了安全生产。 上下贯通,干群形成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313.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浅层地下水水质,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对近20年(2002~2020)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浅层地下水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和2020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20.91%和17.43%、43.21%和37.99%、22.11%和17.08%,2002~2020年间耕地向建筑用地和林地、林地向草地和耕地、草地向林地和建筑用地转移概率分别为22.59%和20.72%、13.16%和10.49%、26.30%和15.65%,耕地面积减少146k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279km2.2002~2020年滇池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2--Mg2+型转变为HCO3-·SO42--Ca<...  相似文献   
314.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2008~2017年上海浦东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和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污染集中在4~6月,PM2.5污染集中在12月、1~2月,10a间臭氧浓度逐年增加,PM2.5有小幅下降;在最大滞后效应下,臭氧每增加10μg/m3,ER和YLL分别为1.34%(95% CI:0.57%~2.12%)和54.98(95% CI:16.36~106.41)人·a;PM2.5每增加10μg/m3,两者分别为2.66%(95% CI:1.54%~3.79%)和130.92(95% CI:42.47~274.28)人·a;臭氧对男性和<85岁人群影响显著,PM2.5对女性和385岁人群影响显著;暖季时臭氧暴露相关的COPD死亡风险更高,冷季时PM2.5暴露相关的COPD死亡风险更高.臭氧和PM2.5致COPD死亡的影响可能因气温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315.
通过室内砂柱实验及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技术,研究回灌水中离子强度及回灌过程中水-岩作用对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及滞留的影响,揭示回灌过程中离子强度对介质生物堵塞演化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离子强度刺激细菌的生长及胞外聚合物(EPS)的生成,导致介质渗透性下降幅度达到99%,离子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Na+可以中和介质与细菌表面的负电荷,通过压缩双电层及减少静电斥力,进而增强细菌在介质表面的附着能力;介质中的碳酸盐矿物水解可导致环境pH值升高,诱导介质中的微量SiO2,Al2O3等矿物溶解,促使介质孔隙度增大,延缓生物堵塞的发生时间并缓解堵塞程度;外源Na+及内源介质溶解产生的Ca2+,Mg2+,Al (III),刺激细菌产生更多的EPS,同时化学离子与EPS的官能团以新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结合,形成新的物质,对堵塞的发生和演化起促进作用;溶解产生的Mg2+,Ca2+与细菌呼吸产生的CO2,在微碱性条件下反应形成新的沉淀,也对堵塞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16.
利用1993、2000和2004年吴江市的遥感影像,在GIS和RS支持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市的耕地基底向建设用地基底转化,生态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规则;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耕地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导致总价值减少的主导力量,而水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是阻止其显著减少的原因;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功能贡献度最大,超过总价值的50%;汾湖镇所占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高,分别为24.2%、25.21%2、5.13%,桃源镇所占比重最低。  相似文献   
317.
根据2005~2009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并对其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体分布格局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并在泥质区普遍存在一个重金属含量的高值区;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送、大气干湿沉降、有机物释放、重金属存在形态之间的转换是重金属来源的重要途径;基于因子总得分的污染分析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18.
文蛤养殖水体中重金属Cu的安全限量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沉积物因子,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Cu的动态监测和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Cu的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为71.18、排出速率常数k2为0.03,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平均值为4283.86。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根据双箱动力学模型推算出来的文蛤养殖水体中Cu的安全限量值为0.017mg·L-1。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富集动力学研究的。通过对比室内模拟实验与实地调查所得BCF发现本研究得出的Cu的安全限量值略高于现有标准。  相似文献   
319.
一、和溪路段的事故基本情况2002年1月20日零点开始,福建龙岩适中至南靖和溪路段通车,仅7个小时后,第一起大货车事故发生,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发生了5起货车翻车事故,另有5辆大型货车失控,冲出主线或和溪收费亭。为避免更多事故,当晚23时许,相关部门决定关闭和溪路段。在之后的数日内,该路段时断时续进行交通管制,  相似文献   
320.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富含大量的氮磷元素,从剩余污泥中回收磷是解决磷资源日益缺乏的一种有效途径。探寻出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规律是实现剩余污泥中磷回收的首要前提。因此,以实际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建立污泥停留时间为5d的中试模型系统。通过系统分析5d停留时间的厌氧条件下污泥中污泥浓度、上清液总磷和氨氮浓度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污泥磷回收提供支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试系统污泥停留时间5d的厌氧条件下,剩余污泥微生物衰亡自溶或被分解,胞内物质释放,从而使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污泥中磷及相关的氮等物质得到了较大的释放,污泥上清液总磷和氨氮质量浓度可分别达到100和40 mg·L^-1以上。所释放出的氮磷浓度足以满足鸟粪石回收氮磷方法所需的最低经济性要求,为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后采用鸟粪石的方法回收释放的氮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研究中还发现5d停留时间下, SS和VSS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二者分别减少8.34%和10.14%以上,其中VSS的减少量占SS减少量的65%左右。同时,进入厌氧反应系统的初始污泥浓度对于氮磷的释放有着较大的影响,反应系统的SS在6300~7200 mg·L^-1的条件下,磷和氮的单位质量污泥释放量达到最佳,分别达到单位干污泥0.015和0.006 mg·mg^-1。研究结果为剩余污泥中回收氮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