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26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506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新疆部分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及粒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H-β10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从2011年4-5月在乌鲁木齐、奎屯、阿克苏、库尔勒、喀什、和田市环境监测站采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PM5和PM10样品,分析了不同采样点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及与TSP的相应比值。结果表明,不论是PM2.5、PM5还是PM10,阿克苏市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其次是库尔勒市,其余采样点在采样期间的浓度变化幅度不大,并且库尔勒、喀什、奎屯、阿克苏四个城市PM5/TSP和PM2.5/TSP的比例大,除喀什、阿克苏的PM10/TSP的比例接近于1之外,其余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均小于TSP;采用显微镜观测成像技术结合血球计数板方法,利用粒径分布函数分析对六个城市的PM10和5个城市的PM2.5颗粒物在不同粒径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PM10而言,阿克苏在dp<0.5的粒径范围内分布函数高达79%、喀什在dp=0.5~0.6μm之间为44%、和田则在dp=1.2~2.2μm出现20%的最大粒径分布函数。就PM2.5而言,库尔勒在dp<0.5、dp=0.5~0.6、0.6~1.2μm区间内的分布函数均为最大值,其值分为79%、50%、50%,可以说明在采样期间,库尔勒市区的颗粒物在粒径小于1.2μm出现的几率更大些,即颗粒物以积聚模态为主。  相似文献   
52.
为了更有效地测量工业烟尘排放浓度,研究了一种电容特性的微尘在线监测技术,利用电容传感器输出电压来反映粉尘质量。介绍了电容法测量粉尘量的原理、测量系统组成等,研究了粉尘质量与电容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关系。对5种不同粉尘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粉尘质量与电容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9。同时进行了微尘在线测量的研究,并采用电容特性曲线对测量系统进行了标定,从而验证了电容法在线微尘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燃煤量的调查结果和呼和浩特CO浓度值监测结果分析了CO排放源的分布特征和CO浓度的变化特征,得出高燃煤地区和采暖期CO浓度值较高但低于标准值。对CO中毒事件案例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逆温、高湿、小风和低气压时不利于一氧化碳浓度扩散,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苏永红  席海洋  郭瑞 《环境科学》2007,28(10):2389-239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沿海拔梯度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及根系生物量对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沿海拔梯度土壤CO2通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加;就日变化而言,土壤CO2通量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02:00~06:00最低,在07:00~08:30开始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16:00~18:3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0.56±0.32) ~ (2.53±0.76) μmol·(m2·s)-1.从季节变化来看,土壤CO2通量均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排放量较低,7~8月份达到最大值[4.736 μmol·(m2·s)-1],6月与9月份次之,5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在植物生长季与1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植物根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5.
今年5月,我被派往印度参与变电项目建设。 刚踏上印度的土地,便觉得喘不过气来。那是让人无法躲避的无边无际的酷热,太阳像蘸了辣椒水一样,烤得人生疼。从机场出来,令我大跌眼镜的是那些空调扇一样的铁网"百叶箱"。  相似文献   
56.
乌鲁木齐大气PM2.5对质粒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集乌鲁木齐大气PM2.5样品,使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不同季节PM2.5的氧化能力,并进行氧化性毒性与相应气象因素和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具有冬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M2.5全样和水溶部分氧化能力的季节差异较大,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具有冬季最大,春季和夏季之次,秋季最低.冬、春、夏、秋季大气PM2.5全样的TD30(PM2.5对质粒DNA造成破坏达到30%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平均值分别为440,491,503,515μg/mL,水溶部分分别为474,721,666,600μg/mL.绝大部分PM2.5样品全样的TD30值均小于水溶部分样,表明全样的毒性大于相应的水溶部分样.全样TD30值与平均温度显著(P<0.05)正相关,表明寒冷的天气/季节可能造成PM2.5的高毒性.水溶样TD30值与风速显著(P<0.01)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的风速和低的相对湿度可能跟较低和较高的PM2.5的毒性有关.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仅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评价大气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大小的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吸附的有害成分.  相似文献   
57.
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居民生活污水分散排放等特点,分析了源于日本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槽。经过多年发展,日本净化槽技术日趋完善,在管理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撑并规范着净化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净化槽具有安装简便,运行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对净化槽的发展、现有工艺、新技术、应用及日本对净化槽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净化槽对中国特别是辽河保护区应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8.
"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完善总量减排和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件和办法,强化了监测信息公开,严格了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考核。新形势下,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针对当前监督性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标准核实、规范监测、信息公布、软件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9.
总结了日本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的历程、措施及效果。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对我国在颗粒物污染防治方面有三点启示:建立空气质量管理模式,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推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60.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该系统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采用PCR-TGGE技术分析了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沿水流方向呈下降趋势,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5%、67.5%、75.6%、62.3%。溶解氧(DO)沿程逐渐降低,但在末端略有上升,pH基本维持在7.72~8.04,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由于湿地系统中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的变化,系统中不同位置微生物种群存在共同种属和各自的特异种属,且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从A1池至A3池沿程逐渐降低,群落结构间的相似性逐渐增大;系统中污染物去除与微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