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231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不同pH下对硝基酚(p-NP)对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基准,考虑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影响,选取生长速率(μ),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半抑制浓度(EC50)为指标,研究了不同pH(7,8和9)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生长以及对对硝基酚(p-NP)毒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pH为7~9时,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均可正常生长,但各自最适生长的pH不同,小球藻的最适生长pH为8,而斜生栅藻的最适生长pH为9. p-NP对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毒性均随pH的增大而降低,pH为9时毒性最小,但p-NP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比对小球藻的大,即斜生栅藻对p-NP要比小球藻更敏感. 因此,在研究p-NP的水生态基准时,应该考虑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2.
景观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DGGE技术对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不同季节的细菌群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体流动和季节更替,人工湿地中优势细菌一直在变化。测序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在系统中较占优势,4个季节里都可以检测出来。恶臭假单胞菌在春夏秋3季比较有优势,而冬天枯草芽孢杆菌比较适合在该芦苇湿地中生存。经湿地处理后,水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相似性升高,部分细菌被淘汰出水体,但适应的细菌生长较快,整体细菌数量上升。对底泥的研究中,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进水口与出水口的细菌相似性分别下降,且进水口的相似性下降要明显快于出水口。  相似文献   
423.
农田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同小娟  李俊  于强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93-1401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涡度相关观测,对农田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LUE)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的L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的最大日平均LUE分别出现在4月中下旬和8月初。2003~2005年的季节平均LUE冬小麦田分别为0.8、1.2、1.0 gC·MJ-1;夏玉米田分别为2.0、1.9、2.0 gC·MJ-1。冬小麦田的LUE随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呈对数增长。在玉米田,营养生长阶段的LUE随LAI增加先增后降;生殖生长阶段的LUE随LAI减少线性降低。相同LAI下,玉米生殖生长阶段的LUE明显低于营养生长阶段。LAI大于4时,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的LUE均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线性下降。夏玉米田LUE随饱和差(VPD)增加而降低,而冬小麦田LUE与VPD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24.
杨树根际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根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细根不同生长发育等级形态特点及功能分异是根系生态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深入探索林木根际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及根土互作关系,以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Nev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布点原则采集杨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和不同根序细根的根际土壤,测定其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及速效N、有效P的含量,并计算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1)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C、N、P含量与非根际土壤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根序间速效N、有效P含量以及铵硝比(NH_4~+-N/NO_3~--N)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随着根序升高根际土壤TC含量显著下降,而TN含量逐渐增加.1-2级细根根际土壤TP含量显著高于4-5级根(P0.05).(2)杨树细根根际土壤C/N随着根序升高显著降低(P0.05);C/P随着根序升高逐渐下降,但在不同根序间差异不显著(P0.05).(3)基于细菌OTUs的非参数估计指数表明,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C和TN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均与细菌群落丰富性(Chao指数和ACE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TP含量与细菌群落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杨树根际土壤C、N、P养分循环呈现依赖于根序的变化特征,不同根序细根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性可影响土壤C、N、P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25.
加快实施“CCP”系统工程进度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烟台市福山区环保局孙承平,孙同旭为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和第六次全省环保会议精神,加快烟台市政府1993年提出的“全国控制环境污染系统工程(‘CCP’系统工程)”进度,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  相似文献   
426.
427.
亚热带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热带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王效举,龚子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QuantitativeEvaluationofSoilQualityChangesinTimeandSpaceataSmallAreaLeve...  相似文献   
428.
对我国目前水污染总量分配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总量分配基本方法研究和水污染负荷分配模型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及分析,以期为新模型的建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9.
文章利用不同种类的酸对粉煤灰进行了改性处理,并将制备的酸改性粉煤灰用于对含磷废水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原粉煤灰对含磷废水均有一定的除磷效果,当pH值在4~10,当反应时间40min,粉煤灰投加量为70g/L和80g/L时,含磷100 mg/L的原水经处理后含磷量为0.60 mg/L和0.44 mg/L,分别达到《污水综...  相似文献   
430.
沉水植物生长可有效降低河湖内源磷污染. 为探究沉水植物在静水(v=0 m/s)和流水(v=0.10 m/s)条件下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迁移影响,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期间上覆水、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和沉水植物生物量,并监测环境因子变化. 结果表明:①苦草和黑藻生长期间上覆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时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同流速下黑藻对上覆水磷的吸收效果优于苦草,苦草能抑制沉积物表面磷释放. ②试验20 d后,苦草和黑藻组上覆水各形态磷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静水苦草组、静水黑藻组、流水苦草组和流水黑藻组上覆水TP(总磷)浓度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0.13、0.15、0.19和0.25 mg/L. 静水条件下沉水植物以降低上覆水中DTP(溶解性总磷)为主,流水条件下以减少DTP和PP(颗粒磷)为主. ③试验结束时,苦草组和黑藻组沉积物TP含量在静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91.78、93.25 mg/kg,流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83.51、81.03 mg/kg;NaOH-P(NaOH提取磷)含量在静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57.76、55.86 mg/kg,流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24.52、19.24 mg/kg,沉积物从轻度污染逐步转为未受污染. ④试验50 d,苦草生物量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分别增加了353.08和402.03 g,黑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415.00和477.08 g,沉水植物生物增长量在流水条件下显著高于静水组. 研究显示,苦草、黑藻生长均能有效吸收磷,在流水条件下可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和磷的吸收,同时改变了上覆水溶解氧(DO)浓度和pH等环境因子,从而影响磷在上覆水和沉积物的迁移及磷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