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374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1.
目的保证RVD系统管道的应力评定能够满足RCCM规范要求,保证RVD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方法首先探究弯头的柔性系数对不同核安全级别管道在应力计算上的影响;其次,借助管道分析软件PIPESTRESS对RVD管道系统最初版本的布置设计进行分析与评定,并分析应力过大的原因。考虑到柔性系数的影响,对不同核安全级别管道布置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降低管道在各个工况下的应力。结果经过修改后的RVD系统管道应力满足RCCM规范要求。结论通过对RVD系统管道的应力的分析与评定,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了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核电站中的管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2.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硅烷环氧杂化树脂涂层/LY12铝合金间附着力时效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制备涂层厚度为30μm的样板,采用拉拔测试仪测试不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及酸碱溶液)、不同时间段下涂层/基体间的附着力值,研究环境因素对该涂层/基体间附着力时效性的影响。结果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涂层暴露时间越长,其附着力下降程度越大;在湿热环境下,随着试验周期的增加,涂层的附着力明显削弱;酸碱溶液对于涂层体系破坏较为严重。结论环境因素对于硅烷环氧杂化树脂涂层/LY12铝合金间附着力的影响时效性,较为严重的是高低温、酸盐溶液。  相似文献   
813.
香溪河流域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微塑料作为水体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淡水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以长江支流香溪河为例,分别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4月对香溪河表层水体、沉积物和消落带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6.64±1.32)n·L-1(平水期)和(5.00±1.07)n·L-1(枯水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6±0.13)n·g-1(平水期)和(0.41±0.09)n·g-1(枯水期),消落带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3±0.15)n·g-1(平水期)和(0.68±0.18)n·g-1(枯水期),表层水体、沉积物和消落带中微塑料丰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在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粒径主要分布在0.1~0.5 mm,消落带中主要分布在1~5 mm;表层水体和消落带中微塑料颜色以透明为主,沉积物中以蓝色为主;香溪河流域微塑料的形态以纤维为主,材质主要是聚乙烯(PE)和...  相似文献   
814.
杨树根际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根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细根不同生长发育等级形态特点及功能分异是根系生态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深入探索林木根际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及根土互作关系,以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Nev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布点原则采集杨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和不同根序细根的根际土壤,测定其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及速效N、有效P的含量,并计算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1)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C、N、P含量与非根际土壤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根序间速效N、有效P含量以及铵硝比(NH_4~+-N/NO_3~--N)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随着根序升高根际土壤TC含量显著下降,而TN含量逐渐增加.1-2级细根根际土壤TP含量显著高于4-5级根(P0.05).(2)杨树细根根际土壤C/N随着根序升高显著降低(P0.05);C/P随着根序升高逐渐下降,但在不同根序间差异不显著(P0.05).(3)基于细菌OTUs的非参数估计指数表明,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C和TN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均与细菌群落丰富性(Chao指数和ACE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TP含量与细菌群落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杨树根际土壤C、N、P养分循环呈现依赖于根序的变化特征,不同根序细根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性可影响土壤C、N、P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15.
为了明确压裂返排液中影响回用的突出污染物,从而针对性地研究现场处理技术,采用水质矩阵法对苏里格气田常用的两种体系压裂返排液的水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胍胶压裂返排液回用的污染物重要程度排序为钙镁离子、铁离子、悬浮物和pH值;影响可回收体系压裂返排液回用的污染物重要程度排序为悬浮物、pH值、钙镁离子和铁离子,两者差异明显。以此为基础,针对胍胶压裂返排液,提出“化学絮凝、离子控制、金属网过滤”的现场处理工艺,钙镁离子降低了83.7%,铁离子降低了79.6%,悬浮物降低了85.0%;针对可回收体系压裂返排液,提出“重力沉降、金属网过滤”的现场处理工艺,悬浮物降低了81.0%,处理后水质达到重复配液要求。  相似文献   
816.
817.
为提升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完善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能力建设,建立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方法体系,介绍了国外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发展与标准体系,以及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与能力现状.分析了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持续发展安全性试...  相似文献   
818.
针对油田作业现场的人员疏散问题,通过实测得到作业人员及设备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二维环境地图,利用蚁群算法计算作业人员的最优疏散路径,并对不同工种作业人员分类研究,划分得到井场疏散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发生突发事件后,井场内作业人员的疏散时间为31.6 s,按照疏散距离由大至小分别为压裂车操作人员、储罐试油队人员、配液操作人员及其他辅助人员。为了有效提高井场作业人员的疏散效率,应确保设备间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设备与井场边界有一定的空间,应急集中区域不被占用和遮挡。  相似文献   
819.
为了深入研究镁铝合金粉尘非预混燃烧特性,在传统哈特曼管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改进,采用模拟试验与CFD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别从粒径、质量流量和空气湿度3个方面对镁铝合金粉尘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80μm、120μm、150μm及270μm镁铝合金粉尘的平均反应温度分别为2 349.8 K、2 253.7 K、2 167.3 K和2 094.7 K。当粉尘质量流量一定时,单一颗粒粒径越大,颗粒与空气接触的比表面积则越小,燃烧反应温度越低;镁铝合金粉尘燃烧分为富氧和贫氧燃烧,粉尘与空气质量流量比45.54∶100为镁铝合金粉尘富氧与贫氧燃烧的临界点,当空气质量流量大于粉尘质量流量10倍时,氧气与镁铝合金粉尘接触时间短,反应温度低于点火温度,不足以支撑燃烧反应进行;当粉尘质量流量大于空气质量流量10倍时,氧气含量过低,同样不足以支撑燃烧反应进行。空气湿度越大,燃烧反应最高温度越低,燃烧反应平均温度会出现先增后降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工业生产、抛光、打磨等工序中的防燃、防爆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及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820.
随着近年来含油污泥绿色环保、高效经济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态势,可为今后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提供科学支撑。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作为目标数据库,通过发文数量、发文机构、发文学者、关键词共现、聚类及时间线图谱分析,梳理了国内含油污泥处理的研究现状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含油污泥处理研究领域的关注热度处于稳定上升期,研究热点分别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热解、焚烧、脱水及调剖,结合聚类分析及时间线图谱分析,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处理后尾渣铺垫井场及路基、制作建材、作为燃料、填埋场封场等利用方式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