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41.
粮食中绿麦隆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六氟丁酸酐直接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绿麦隆农药残留量.粮食样品用甲醇-水提取.滤液用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石油醚混合溶剂萃取,经硅镁吸附剂净化.以丙酮-石油醚为洗脱剂,洗脱液浓缩后用七氟丁酸酐直接衍生化,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μg·ml~(-1).对5g粮食样品,方法检出限为0.01mg·kg~(-1).对于小麦、玉米和大豆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4—91.2%,相对标准偏差为4.1—10.3%.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和有关单位验证的结果表明,本方法适合于粮食中绿麦隆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42.
对川中浅丘农区坡地林农复合系统和纯农地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复合系统比对照农地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积累速率、光能利用率和辅助能转化率。  相似文献   
243.
从能量转换效益、价值转换效益方面,对坡地林农复会系统10种农作物复种方式进行了研究,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复种方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0种复种方式中,小麦一花生的综合效益最高,5种复种方式较高,其余则较低。据此,提出了系列改进措施,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44.
从能量转换效益、价值转换效益方面,对坡地林农复合系统10种农作物复种方式进行了研究,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复种方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0种复种方式中,小麦-花生的综合效益最高,5种复种方式较高,其余则较低。据此,提出了系列改进措施,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45.
简易瞬态工况下汽油车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是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识别其高分辨率排放特征对于VOCs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对不同行驶状态下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精细化描述较为缺乏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VOCs测量系统,采用底盘测功机运行的简易瞬态工况(VMAS),对广州市36辆不同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尾气VOCs高分辨率排放特征开展在线测量.实时观测结果发现,随着国标加严,VOCs排放至少下降2个数量级.庚烷、丁烯、甲苯、甲醛和甲醇为各类VOCs的特征组分,各组分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0.97之间.然而,随着国标加严,组分间的相关系数下降到0.20~0.94,醇类与其它组分出现负相关或无相关性.VOCs排放分布集中于变速阶段,高于怠速和匀速阶段所占的比重,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等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在不同变速阶段维持较高且稳定的排放.这说明在城市地区降低机动车VOCs排放,长期任务是减少因拥堵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频繁启动和变速,尽可能确保行驶畅通.本研究在线与离线测试所识别的VOCs组分比对结果一致性较高,在线仪器的使用较好地弥补了离线测试识别VOCs实时排放特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46.
赵亚涛  南新元  贾爱迪 《环境工程》2018,36(12):177-181
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口总数作为电力消费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我国GDP进行预测,运用队列要素法建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人口模型,并对我国人口总数进行了预测。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未来电力消费进行预测,运用情景分析法探索煤电行业2018—2030年CO_2排放量,分析CO_2排放量与燃煤发电比重、CO_2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燃煤发电占比是影响我国煤电行业CO_2排放量的决定性因素,但改变CO_2排放强度对煤电行业CO_2排放峰值的到来时间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47.
从对寿命末端产品的处理选择分析出发,建立了末端产品回收梯级模型,提出基于最优化产品末端回收选择的再制造工程回收的附加值最大,环境污染最小,综合效益最高,并分析了再制造在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8.
生态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凸显了物质效用理论的局限。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体现了人类效用选择的理性回归。以生态效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人类效用选择的理性,从而构建了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9.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为缓解滹沱河超采区水资源矛盾,2018年开始实施了河道回补工程,回补水源为黄壁庄水库水和“南水北调”水.为了研究回补后地下水化学效应变化,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学和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现场动态监测、地下水化学检测工作.结果表明:①实施滹沱河补水后地下水位上升显著,滹沱河沿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83 m;2019年较2015年滹沱河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93 m,地下水漏斗形状发生改变,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汇集已不明显.②滹沱河多年受上游高硫酸盐水源补给的影响,滹沱河沿岸分布HCO3·SO4-Ca·Mg型地下水,并在HCO3·SO4-Ca·Mg型水两侧形成了条带状的HCO3·SO4·Cl-Ca·Mg型水.与2015年相比,2019年HCO3-Ca·Mg型水的面积减少了20.6%,HCO3·SO4·Cl-Ca·Mg型水和HCO3·SO4-Ca·Mg型水的面积增加了13.6%.③河道补给有效缓解了地下水环境恶化,区域地下水中硫酸盐平均含量基本持平,氯化物浓度、TDS(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总硬度呈下降趋势;受上游黄壁庄水库补水影响,滹沱河沿岸附近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浓度升高,高浓度的硫酸盐主要分布在滹沱河、石津灌渠及黄壁庄水库副坝附近,随着补水的不断推进,水位持续回升,在水动力作用下,其有向下游扩散的趋势.研究显示,科学合理地选择补水水源与回补方式是减缓该地区地下水硫酸盐污染及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50.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春季(4—5月)地面臭氧浓度及超标情况表明,春季成都平原平均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O3_8 h)呈上升趋势,成都、眉山O3超标日较多,雅安最少但呈逐年增加趋势,资阳、乐山O3_8 h平均值和O3超标率高于夏季.同时,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春季成都平原及周边海平面气压场、700 hPa和500 hPa的位势高度场进行客观分型研究以揭示重污染期间高低空天气型配置,并分析天气系统及气象要素与臭氧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成都平原春季容易发生O3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为低压场和均压场,气象特征表现为高温低湿、强辐射、小风、混合层较高、有弱的辐合运动,该天气型下成都市平均O3_8 h达140 μg·m-3.②700 hPa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为南支槽和高原低涡型,500 hPa为南支槽和平直纬向型.高空为南支槽的环流形势下,地面均压和低压场的占比超过六成.污染较重的月或年份,地面、700 hPa和500 hPa污染天气型占比均较高.③对近5年春季成都平原持续O3污染过程分析发现,污染前期,成都平原处于地面高压后部或均压场中,随着700 hPa低值系统东移,其前部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的输送,促使平原地区整层大气增温及地面天气型由均压场向低压场转变.④污染过程中,500 hPa高空气流受高原-盆地地形的作用发生下沉,与地面低压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了低层局地环流的形成,这一方面限制了污染物向高层的扩散,另一方面造成边界层内O3的下传,加重成都平原O3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