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34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生态缓冲带在统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利用Phillips滞留模型,结合Sentinel-2卫星数据,对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进行划定,并通过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比较未划定、固定和非固定宽度缓冲带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结果表明:(1)洪泽湖生态缓冲带宽度集中分布在2~60 m,其占比为85.50%,且在该区间内分布较均匀。(2)参考《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将湖滨带分为植被良好型、农田型、养殖塘型、村落型、城镇型和河口型6种类型,并分别提出57.62、34.05、32.79、40.18、38.99和22.99 m的优化生态缓冲带宽度值。(3)单一地表覆盖类型构建下,非固定宽度生态缓冲带对洪泽湖湖滨带生态风险具有降低作用,而固定宽度缓冲带的生态风险却有所提升。影响洪泽湖生态缓冲带缓冲效率的关键因子为坡度和土壤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划定缓冲带时应适当进行地形调整和土壤改良,优先考虑非固定宽度的缓冲带划定,并在确定固定宽度时及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642.
对石化行业VOCs排放源项、管控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石化行业VOCs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部门强化“人员保障”“设施保障”和“技术保障”,企业现场实施技术研发、末端治理设施“三率”(投用效率、收集效率、处理效率)提升、风险管控、LDAR过程规范性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可为石化企业VOCs污染防治和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3.
化学沉淀与高级氧化法处理乙烯裂解废碱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沉淀与高级氧化(UV/H2O2)法去除乙烯裂解废碱液中的硫化物及有机物。考察了影响效果的各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沉淀在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0min、CuO与Na2S的摩尔比为1.45:1;高级氧化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120min、H2O2的加入量(H202/COD质量比)为0.8的条件下,废碱液中S^2-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COD总去除率可达87%,BOD5/COD由处理前的0.21提高至0.54。  相似文献   
644.
死亡的认定标准、死亡时间的确定不仅影响到工伤的认定,还直接关联到其他诸多法律关系,如继承、婚姻、致人死亡类刑事犯罪等。如果仅出于保障职工权益的考虑,法院就在立法未明确脑死亡为死亡标准的情况下,否定医疗机构采用的心肺死亡标准,而在工伤认定中直接确认脑死亡标准,无疑会冲击我国法律体系中死亡认定标准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645.
为高效去除微细颗粒物和减少水雾排放,设计了一种底喷式填料塔,利用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理,对比分析饮用水、SDBS、AEO-9、A-7对粒径小于1μm的氯化铵微粒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底喷填料塔入口氯化铵微粒质量浓度为124.9~194.3 mg·m~(-3)时,饮用水洗涤液的微粒脱除效率仅在40%左右,出口氯化铵微粒质量浓度70 mg·m~(-3);当采用SDBS和AEO-9表面活性剂洗涤液后,微粒脱除效率大幅提高。AEO-9的提效作用较明显,当AEO-9浓度增至0.004%时,脱除效率达到74.8%,氯化铵微粒出口浓度为26.5 mg·m~(-3);当采用浓度为0.3%的A-7洗涤液时,脱除效率为89%,此时氯化铵微粒出口浓度仅为15 mg·m~(-3)。通过分析可知,表面活性剂洗涤液对微细颗粒物的脱除有提效作用。  相似文献   
646.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效率,使企业能够明确自身现场安全管理的状况,保证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借鉴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K-PMMM)和软件成熟度模型(CMM),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随机性,同时使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信息量得到充分表达,分别运用测量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云模型进行成熟度评价,构建基于测量-云模型(M-CM)的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将模型应用到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结果表明,该工程项目的成熟度等级为可管理级,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647.
为解决单极性电袋复合除尘器因滤料电荷积累导致清灰难和反电晕烧袋问题,将线管式双极荷电器引用到电袋复合除尘技术中。基于电晕电流最大化方法进行荷电器的电极结构优化实验。当电晕极采用RS芒刺线、管电极采用不锈钢管时,荷电器的较优极配为管电极直径25 mm、管间距120 mm、电晕线到管电极的异极距80 mm。在荷电器和导电纤维滤料组装成的静电增强纤维过滤装置上,分别进行粉尘单极荷电和非对称双极荷电情况下滤料电荷积累量的对比实验。实验粉尘采用中位径3.5μm硅微粉。在过滤风速为0.17 m·s~(-1)、平均电场强度2.5~3.0 kV·cm~(-1)的实验条件下,当气流含尘浓度为700 mg·m~(-3)时,双极荷电粉尘在滤料上累积电荷产生的电流值比单极荷电粉尘滤料上累积电荷产生的电流值低约25%,表明双极荷电对滤袋电荷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48.
对气田采出水进行挥发酚测定时,考虑采用加入消泡剂的方法来消除干扰。分别取0.10,0.25,0.50,1.00,1.50,2.00mL FG-7I消泡剂,各自加入250mL实验空白中,做平行比对实验,经实验比选,于250mL预处理样品中加入0.25mL FG-7I消泡剂可有效解决问题,同时扣除加入等量消泡剂的空白样品吸光度,经验证,此方法最大相对偏差为-9.09%~-0.87%,加标回收率为94.4%~97.3%,均达到了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649.
家庭灰尘是人群居住场所的重要环境介质,人群可通过吸入、摄食及皮肤接触等途径摄入灰尘中的污染物,对健康造成一定的损伤。为探索我国西南某矿区周边村庄室内重金属的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采用2014年3月对我国西南某矿区周边村庄室内灰尘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调查的数据,结合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群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暴露剂量均表现为儿童>成人男性>成人女性,呈现手-口摄食途径>皮肤接触途径>吸入途径,其中儿童、成人男性和成人女性手-口摄食暴露途径占总暴露剂量的98.16%、55.61%和51.5%;儿童以Pb、Cr的暴露为主,成人以Cr的暴露为主;家庭灰尘中单种重金属元素和多途径叠加的非致癌风险在8.81E-03~1.24E-02之间,均小于1,其中儿童以Pb的非致癌风险为主,经手-口摄食暴露占总风险的40%;致癌风险在4.19E-05~3.35E-04之间;A、B、C村儿童的致癌风险均高于US EPA所推荐的可接受水平10-4,其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均为成人男性和成人女性的5~6倍,且以Cr通过手-口摄食暴露产生的风险最大,占总风险的93%左右。  相似文献   
650.
在保证全球气候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碳排放空间,是全球气候治理与气候谈判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公平分配不仅涉及到环境问题,更关系到它们的发展权益与成本。在对"气候公平"理论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分配的若干"公平原则"进行述评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典型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梳理和剖析,探讨了"气候公平"从"祖父原则"到"人均公平"、从"人均公平"到"人均累计公平"、从"人均累计公平"到兼顾"人均累计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型排放公平"到"消费型排放公平"、从"排放公平"到"发展公平"的发展方向,并从碳排放权公平分配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保证未来全球气候安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三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