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多种微塑料提取方法在中国典型土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丽  刘子涵  从辰宇  韩剑桥 《环境科学》2021,42(10):4872-4879
为探究我国典型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微塑料的方法,评估了水+油(T1)、饱和NaCl溶液+油(T2)、饱和NaCl溶液(T3)这3种处理方法对4种典型区域土壤(黑土、黄土、红土和紫土)中4种类型微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①T3处理下土壤中微塑料提取率随微塑料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对PP、PE、PS的提取率均大于86.67%,而PET的提取率仅为0%~13.30%;②T1和T2处理下,黑土、黄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的提取率均为86.67%~100.00%,但微塑料表层残留的油会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塑料成分性质的鉴定,配合无水乙醇清洗后,PE和PS鉴定效果仍不佳;③T1和T2处理下红土中PET的提取率分别为56.60%和50.00%,T3处理下红土中PET、PE和PP的提取率分别为3.33%、10.00%和56.67%.结果表明,黄土、黑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采用T1和T2提取效果均较好,但需配合无水乙醇进行清洗,T3处理会导致对密度>1 g·cm-3微塑料PET的漏测;红土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研发.  相似文献   
32.
33.
34.
为了建立我国的海面溢油鉴别系统,为溢油的法律裁决提供了分析依据,受局、所领导委托我们一行四人于1985年6月26日至7月13日考察了美国海岸警备队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 70年代初由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几个研究机构曾研究过溢油鉴别技术,但正式的海面溢油鉴别系统的建立则是由美国海岸警备队研究与发展中心于1978年完成  相似文献   
35.
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酚醛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绝缘材料厂酚醛树脂生产废水高酚高醛的水质特点,研究了二次缩合-化学氧化-粉煤灰吸附组合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不仅出水酚含量可降至0.3mg/L以下,CODCr10.2mg/L左右,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了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同时还可回收一定数量的树脂。  相似文献   
36.
本文详细介绍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烟炱中的多环芳烃的方法和前处理,及有关色谱条件的选择等因素。并对环境中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DEA及其在环境工程工艺优选中的应用研究隋峰,李从东1DEA概述DEA(DataEnvelopmentAnalystes)也叫数据包络分析,它是根据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来评价决策单元的优劣,即所谓评价部门(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方法。输入数据是指决策单...  相似文献   
38.
结合紫外吸收光谱(UV-vis)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两个混合型水库(周村水库和金盆水库)水体中DOM的来源及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水库水体均存在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长波类腐殖质(350/460 nm)、可见类富里酸(335/410 nm)和类蛋白(260,285/360 nm).但是两水库水体的DOM荧光强度及组分构成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个水库均以类腐殖质为主,但相比金盆水库,周村水库水体中类腐殖质含量相对较低,类蛋白含量较高.周村水库DOM组分间的相关性大于金盆水库,表明后者的DOM来源更为复杂.通过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腐殖化指标HIX以及新鲜度指数(β∶α)综合对比表明:冬季,在径流量小的情况下,以耕地、畜牧、居民用地为主,沉积物内源污染严重的周村水库水体的DOM以自生源为主;沿岸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金盆水库的DOM则来自混合输入.结果表明混合型水库水文条件及沿岸生态环境特征是决定DOM来源与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9.
湖北省碘缺乏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宗洲  安从俊 《灾害学》1996,11(4):39-42
湖北省碘缺乏病的流行分布与地势、地貌,土壤,地层岩性,饮水中的碘含量以及构造带密切相关,给病区居民供应碘盐和改善生态环境缺碘状况,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0.
水工学的发展趋势——从传统水工学到生态水工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仅靠传统水工学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且会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传统水工学的变革是必然的。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出发,将传统水工学与生态水工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围等各方面加以比较,指出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系统自组织、自修复原理,重视流域整体性,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做到较好的亲水性,可以形成完善的生态水工学基本原理。以生态水工学基本原理指导流域开发利用将会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水工建筑物设计与管理以及流域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应是生态水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