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271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043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离心试验是器件进行鉴定、筛选、考核时的常用试验项目。在面对大量非常规结构器件在做离心试验时的装夹问题上,以往采用埋沙等办法,操作复杂耗时且不能完全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人为控制的配重给设备带来的损耗等问题。所以便于批量装夹且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离心试验夹具成为一种需求。  相似文献   
912.
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在化工企业强力推行过程安全管理,而中国石油自1997年开始全面推行HSE体系,如何在此基础上落实过程安全管理的要求,HSE体系和过程安全管理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通过过程安全管理与HSE体系的对比,从4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共性;通过差异性分析,从3方面指出过程安全管理相比HSE体系的显著特点;并对两者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对比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集团公司在落实过程安全管理中积极将其要求融入HSE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具体措施,从认识和理解、执行、工具使用和专业人员3方面对落实过程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HSE体系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和推进过程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13.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输入效率,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法,定量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内光合碳在水稻-(根际/非根际)土壤系统中的分配及其对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13C-CO2脉冲标记6 h后,水稻地上部、根系和根际土中13C的丰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分蘖期,分别达到1 864.7‰、842.6‰和-8.2‰,显著高于后3个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这4个生育期水稻光合13C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依次增加,而在根部和根际土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13C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回收率为72.0%~81.0%,在籽粒中的回收率由1.8%逐渐增至40.3%,在根部和土壤中的回收率逐渐下降,表明水稻生育前期光合作用更强,能够向地下部快速输入“新碳”.水稻生长至成熟后,茎叶中光合13C的分配比例由61.0%~93.1%降至32.8%~74.1%,而在籽粒、根部和根际土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1~2倍,表明水稻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光合碳向籽粒和地下部传输.根际沉积效率随水稻的生长逐渐由分蘖期的11.0%降至灌浆期的4.1%;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也逐渐减低,而且对根际土的贡献显著大于非根际土,表明水稻生长速率决定了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而水稻根际沉积效应是根际土壤有机质获得较高光合碳贡献率的主要原因.该研究进一步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的分配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有助于深入开展水稻土有机质积累持续机制与固碳潜力研究.   相似文献   
914.
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处理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通过外加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剂丰富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延长微生物种群食物链,达到降低污泥产率的目的。实验主要研究了菌液投加量、操作温度等参数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污泥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条件为:菌液与污水比例为0.005%;最佳温度是30℃;停留时间根据工艺过程在6~18 h范围内选择。通过污泥增殖实验和内源代谢实验确定了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外加EM菌组污泥衰减系数为0.005 4,真实生长比率为0.356 8;未加EM菌的空白对照组衰减系数为0.004 7,真实生长比率为0.426 6,结果表明外加EM菌可增大污泥系统的内源代谢速率,有效降低污泥产率。  相似文献   
915.
焦化废水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由于其亲脂性极易转移至污泥相中,此过程成为微生物降解污泥中PAHs的传质受限步骤.基于表面活性剂解吸焦化污泥中富集的PAHs以利于微生物降解的构想,采用两种典型的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来考察其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作用,对比了不同浓度的菲、芘和苯并[a]芘在焦化污泥上的吸附特征,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对焦化污泥中富集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结果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能力与三者的亲脂性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它们在焦化污泥上的吸附特征可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描述,影响吸附容量的因素包括PAHs的亲脂性和焦化污泥的理化性质;SDS与Triton X~(-1)00共同作用时对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更明显;以两者混合质量计的1 g表面活性剂在16 d内可以解吸1.12mg的总PAHs.上述研究可以作为焦化污泥生物修复的增溶工艺中表面活性剂需求量计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16.
以粉煤灰、脱水污泥、粘土及石膏为原料研制粉煤灰陶粒,并与市售陶瓷陶粒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COD、pH、温度、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运行条件为:pH=7、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 h。比较发现粉煤灰陶粒处理能力优于陶瓷陶粒。  相似文献   
917.
吴海光 《劳动保护》2009,(11):102-103
煤炭的主要加工方法是高温炼焦,从而提取有用的化学产品,回收可燃气体。在生产过程中,多种有机蒸气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慢性侵害。同时,大量有机和无机挥发物的泄露也会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造成能源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相似文献   
918.
时至今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已4年多。短短4年多的时间,中国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为一个特殊事件,松花江水污染将见证中国未来环境保护的更伟大进步。  相似文献   
919.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利用综合生物毒性进行废水水质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将水...  相似文献   
920.
绿化系统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镇工业布局与调整是水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要点。执行生态建设规划的措施有:领导重视;强化环境管理和科技支持;增大环保投入和依靠公众参与。实证分析表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水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