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3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1个不同种源雷公藤为研究对象,观测其一个生长季的叶物候,分析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特征,探讨各叶物候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存在差异.a)不同种源的雷公藤出叶开始时间相差较大,出叶最早种源是福建三明清流(3月28日),出叶最晚种源是广西柳州融水(4月27日),出叶开始时间最早与最晚相差30 d,并且出叶开始时间越早的种源出叶结束时间越早;b)不同种源的雷公藤落叶开始时间相对集中,云南临沧云县为落叶开始最早种源,比最晚开始落叶的浙江金华武义早13 d,而落叶结束时间存在差异,落叶结束时间最早与最晚相差19 d,落叶持续时间越长,落叶结束时间越晚.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雷公藤的出叶时间和落叶时间与叶寿命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出叶时间越早或者落叶时间越晚,叶寿命越长,不过出叶物候与落叶物候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综合雷公藤叶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叶寿命较长有利于雷公藤获得竞争优势,对于雷公藤良种筛选和引种驯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主要树种的高度生态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北木姜子和浙江桂在林隙内外部都占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林隙内,出矾和薄叶山矾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桂北木姜子和黄瑞木、尖叶水丝梨,浙江桂和尖叶水丝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林隙内,山矾和黄瑞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桂北木姜子和尖叶水丝梨、黄瑞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表3参13  相似文献   
43.
氮、硫沉降对尾巨桉和杉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法设计模拟氮(N)、硫(S)沉降的盆栽试验,以Na2SO4为硫源、46%CO(NH2)2为氮源,其中氮沉降梯度为N1(0 kg hm-2 a-1)、N2(50 kg hm-2 a-1)、N3(100 kg hm-2 a-1),硫沉降梯度为S1(0 kg hm-2 a-1)、S2(15kg hm-2 a-1)、S3(30 kg hm-2 a-1).模拟试验6个月后,测定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探讨氮、硫沉降处理下两树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一中氮沉降显著促进两树种幼苗Pn的上升(P<0.05),且单一高氮沉降显著促进杉木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上升(P<0.05),表明单一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树种幼苗的光合能力.尾巨桉幼苗各光合指标受单一硫沉降胁迫的影响较杉木幼苗更为显著,前者的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中硫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Pn反之;而后者仅SPAD值在中、高硫处理下显著上升(P<0.05).氮、硫复合沉降下,尾巨桉幼苗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P>0.05);杉木幼苗仅中氮高硫组的SPAD值和高氮高硫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与单一氮、硫沉降相比,氮、硫复合沉降的交互效应并未显著增强两树种幼苗的光合特性,但两树种幼苗间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和耐受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4.
海拔梯度和土壤环境是影响山地植被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揭示泥石流频发区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布与演替规律,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CANOCO5.0二维排序研究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频发区山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因子和植被群落的垂直梯度分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类似,从高到低依次为温带地带性土壤、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和亚热带地带性土壤;草本植被大致可以划分为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群落、醡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群落和苞茅(Hyparrhenia bracteata)群落3类;因该区地质灾害及人为干扰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原生乔木群落已极少分布,现以华山松、云南松人工林为高山主要植被类型,松柏混交林为亚高山主要植被类型,桉树、新银合欢人工林为低山主要植被类型.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来看,不同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分异.综上,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重金属(铜、锰)含量是影响泥石流频发区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图2表7参35  相似文献   
45.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价值系数法估算非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用防治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估算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价值,并借助“力矩平衡点”法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3年的95541.91×106元降低至2004年的91437.19×106元,而后又增加至2009年的99192.32×106元.林地对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水域次之,两者约占总服务价值的87%~92%,而建设用地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不同时期的转移路径,与福州市城市化发展方向正好相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战略的影响.根据福州市各县(市)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福州市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人工调控生态区、半自然半人工恢复生态区和自然调控生态区.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以蒋家沟流域沟谷南坡、北坡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组成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不同坡位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将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调查样地共发现植物49种,其中北坡33种、南坡23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各坡位物种组成、重要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到演替初期先锋性草本植物的影响;扭黄茅、拟金茅、荩草、田菁的重要值相对较大,它们对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该地区的常见物种,可作为后期生态修复中的主要配置物种.不同坡位的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沟谷南坡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稳定区(2.311)失稳区(2.161)堆积区(2.036),北坡则表现为堆积区(2.626)稳定区(1.338)失稳区(1.057).生物量表现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总体则为北坡高于南坡.基于以上结果,认为在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应加强对坡面失稳区的防治与保护,对堆积区进行合理整治,后期可通过人工引种乡土乔灌植物丰富物种组成,促进植被恢复和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47.
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生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桫椤种群生态场模型,对福建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段的桫椤种群生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体数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种群生态场作用的强弱与种群内植株个体的大小具有明显的相 关关系.地段Q3、Q4、Q5、Q6的桫椤种群以大、中型植株为主,个体生态场作用大,彼此间叠加强烈,形成的种群等势线较多,具有明显的梯度,呈现疏密不均变化;三维卒间势曲面总体水平高,闭合范同大,种群内场作用强烈,作用空间大.地段Q1、Q2、Q7、Q8的桫椤种群以小型植株或幼苗、幼株为主,种群场内以个体场为主,或有微弱的叠加场.种群场等势线少.没有形成梯度;三维势曲面总体水平低,或呈现独立的个体场势面,不发生场叠加,种群内场作用弱,场波及范围小.  相似文献   
48.
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根据P-S-R指标体系模型,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94 2,属于很安全状态.其中,景区生态环境状态对于维持景区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贡献率为51.99%,而生态环境响应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必须重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49.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参照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初步估算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2.59×106 USD·a-1,其中生态效益占79.67%.这反映出该区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全国的0.001 444%,调节水分等对全国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相对较高.该景区1996-2001年生态服务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01年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1996年减少了1.94×105 USD·a-1.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方法上的不成熟,故所得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只是一个保守的、较低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50.
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 方程和Taylor 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了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分布聚集.根据Iwao 的M* 与x 的回归方程,计算了9 个树种在不同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