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356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158篇
综合类   1274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115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优化及其对油污土壤的修复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牛肉膏蛋白胨-布氏哈斯培养基、蓝色凝胶培养基作为初筛和复筛培养基,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可产生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烃降解菌。并将菌株投加到油污土壤中进行修复研究,考查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株菌对中度石油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向油污土壤中直接投加菌株修复70 d时对石油烃的去除率为52%;(2)向油污土壤中投加降解菌并同时补充氮营养液,修复70 d时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去除率可达到75%;对土壤中正构烷烃的去除率为66%;(3)与土壤的含水率及土著菌的降解效果相比,向油污土壤中投加降解菌以及补充氮磷营养液是影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62.
实验以吉林石化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为原水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实验初期,依次以比例为40%、60%的含石化废水的培养液进行培养,于第15天SBR中出现颗粒污泥,此后直接采用石化废水培养,同时逐步缩短沉降时间,第27天起反应器出水稳定,COD去除率达到89%,TN、NH3-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56%、86%和90%。采用此方法培养的颗粒污泥平均粒径约为1.3 mm,外表棕黄色,颗粒表面粗糙,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到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由杆状菌和丝状菌组成,颗粒内部存在若干孔隙。研究结果表明,在SBR中通过逐步增加石化废水进水比例,缩短沉降时间可以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石化废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63.
人口调查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数据精度不能满足栅格尺度上的空间结构分析,也难以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中的自然地理数据相匹配,而人口数据降尺度空间模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惠东县乡镇人口数据与空间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筛选出建设用地指数、高程、到居民点距离等因子用于回归分析,分别采用一元和两种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人口密度数据空间化模型,最终在GIS平台中实现人口密度的降尺度模拟,获取200m×200m栅格尺度的人口密度数据。一元回归分析中,建设用地指数因子的模拟结果最优,R2为0.734,可作为快速、粗略模拟惠东县人口密度的模型;多元回归分析中,逐步和向后回归模型的R2分别达到0.775和0.886,模拟结果均较为理想。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知:①多元模型明显优于一元模型;②向后回归模型优于逐步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此人口密度模拟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为县域尺度人口密度空间化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4.
采用Fenton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硫氰酸红霉素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分别确定了各工艺流程的最佳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连续运行过程中COD、NH3-N及硫氰酸根(SC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COD去除率达到83.0%,NH3-N去除率为74.0%,SCN-去除率达到99.3%,各项出水指标均低于《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599—2006)的要求。该处理工艺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65.
对大豆膳食纤维进行了羧甲基化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羧甲基化大豆膳食纤维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结晶紫和品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25℃、羧甲基化大豆膳食纤维浓度为20 mg/L、溶液pH值为6.8和吸附时间为60 min时,羧甲基化大豆膳食纤维对亚甲基蓝、结晶紫和品红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95.6%和94.7%.另外,此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966.
建立了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7种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度较好,目标物在0.02~3.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8,检出限为0.007~0.026μg/L,加标回收率为71.1%~95.9%,精密度为7.36%~18.6%。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67.
环境空气中PM2.5自动监测方法比较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在PM2.5监测受到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对β射线法和微振荡天平法(TEOM)这2种主要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概述,给出了国内现有β射线法和TEOM法的比对测试结果,对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PM2.5自动监测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南通市某钢丝绳行业集中区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南通市钢丝绳行业集中区重金属污染问题,分析降尘中的铅、镉、铬、铜、镍、铁、锌、锰等重金属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集中区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Pb>Cd>Cu>Fe>Mn>Ni>Cr,铅、锌为主要污染因子,铅、锌污染级别均处于重污染级别。  相似文献   
969.
根据上海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由市级中心站负责子站和区/县级监测站自建子站共同组成和两级管理的结构特点,上海自2006年开始实施对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的年度质保审核,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上海为例对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和AQI实时发布背景下完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QA/QC体系中的质保审核的建立实施及其效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70.
为了解天平室环境湿度对PM_(2.5)手工称重的影响,利用滤膜自动称重系统,在45%、50%、55%3个环境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同一组滤膜进行称重。结果显示:45%、55%湿度条件下测量的大部分滤膜质量与50%基准湿度条件下滤膜质量绝对差值均超过0.04 mg,且随着滤膜质量即PM_(2.5)浓度的增加,绝对差值显著上升,难以满足手工称重规范中的要求。PM_(2.5)手工测量浓度在150μg/m~3以下时,3种湿度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保持在2μg/m~3范围之内,而PM_(2.5)手工测量浓度在150μg/m~3以上时,标准偏差超出2μg/m~3范围,且随着浓度升高,标准偏差显著增大,这会给PM_(2.5)的手工测量准确度带来较大影响,说明手工称量环境湿度±5%的允许变化范围并不适合PM_(2.5)平均浓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