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水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及其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普遍使用的有机化合物质,主要用于聚氯乙烯的增塑剂,目前在水环境中已经大量存在,由于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引起广泛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环境内分泌于扰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危害。文章主要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现状以及水环境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进入水环境的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是在水体中发生相应的迁移转化,邻苯二甲酸酯能够在水环境中发生生物降解、吸附、水解和光解等环境行为。最后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2.
秸秆与氮肥配比对农田土壤内外源碳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秸秆配施氮肥调节C/N比不仅影响外源秸秆的矿化,也影响内源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即激发效应),因此研究秸秆与氮肥配比对土壤内外源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对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肥力提升具有双重意义.本研究以山东桓台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究秸秆与氮肥的配比对秸秆与SOC分解的影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采用13C标记玉米秸秆进行室内土壤培养32周,设置4个处理:CK、秸秆(S)、秸秆+低量尿素(SN1)和秸秆+高量尿素(SN2).在整个培养期进行16次动态取样,借助13C两元线性模型,拆分土壤释放CO2中源于秸秆和SOC的比例.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SOC分解对土壤释放CO2的贡献呈先减少后升高的趋势,相反,秸秆矿化对土壤释放CO2的贡献呈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到培养期末,SOC和秸秆分解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分别为0.84~0.86和0.14~0.16;在整个培养期,施氮对秸秆累计分解的影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氮和低氮施用对秸秆分解的促进程度最高分别为15.8%和7.9%,经历整个培养期,低氮抑制秸秆幅度达到7.1%,而高氮呈轻度促进秸秆分解的趋势(0.7%).在整个培养期,秸秆配施不同氮量对SOC矿化的激发效应程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第7 d取样达到最高为55%~148%,并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升高,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各处理的激发效应程度趋于相等,约为50%.因此,秸秆配施氮肥调节C:N不仅影响外源秸秆对SOC的贡献,也影响内源SOC的分解,进而影响土壤碳的固持,经过整个培养期,土壤残留秸秆碳不能完全补偿因激发效应导致SOC的损失,导致SOC库的净亏损.  相似文献   
143.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和地下站台噪声的规律和特点,选取某条线路中的3个高架站台以及3条线路中的7个地下站台进行实地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站台LAeq值都低于标准限值80 dB(A);站台的中心测点列车进站LAeq值和列车出站LAeq值都非常接近,使用T检验结果得出各站台中心测点列车进站LAeq值和列车出站LAeq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站台测量时要考虑大客流带来的喧闹声;站台最大噪声值是列车出站时,位于站台列车车头停止位置。  相似文献   
144.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蔬菜中的亚硝酸盐与硝酸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霞  应兴华  陈能  段彬伍 《环境化学》2005,24(6):733-734
硝酸盐、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还原成亚硝酸盐,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另一方面,亚硝酸盐可与次级胺(仲胺、叔胺、酰胺及氨基酸)结合,形成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而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1.2%来自蔬菜.因此,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蔬菜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已对无公害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提出明确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5.
北京市通州区河流悬浮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5年7月—2006年3月用GC-MS内标定量法检测了北京市通州区23个采样点河流悬浮物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探讨了研究区域悬浮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州河流悬浮物中w(PAHs)为1 160.60~27 653.72 ng/g,其中12月最高,10月最低;不同河流之间悬浮物中PAHs含量的差异较大,其中北运河通州河段悬浮物PAHs污染源分布较多;悬浮物中16种PAHs以3环PAH为优势组分,3环及3环以下PAH占PAHs的70%左右;采样点PAHs含量与4环PAH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得到相关度很高的一元线性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6.
采用L-谷氨酸(L-Glu)改性氧化石墨烯(GO)制备吸附剂L-Glu/GO,并进行了XRD、FTIR和SEM表征。考察了不同因素对L-Glu/GO吸附Cu2+的影响,并对L-Glu/GO的吸附-解吸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Glu/GO对Cu2+的吸附在10 min内就可达到吸附平衡;在Cu2+初始质量浓度为70 mg/L、初始pH为5、L-Glu/GO投加量为0.200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吸附温度为30 ℃的条件下,L-Glu/GO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92.460 mg/g。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此吸附过程,且显示该吸附过程可促进L-Glu/GO对Cu2+的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L-Glu/GO对Cu2+的吸附率仍在92%以上,表明该吸附剂再生性好,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47.
148.
针对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问题,通过中试实验,系统考察浸没式超滤膜替代砂滤处理东江水的出水水质并研究高通量条件下的膜运行条件。结果表明,浸没式超滤膜出水浊度不受原水水质条件影响,均保持在0.1 NTU以下,与砂滤出水相比具有优势,但有机物去除率与砂滤相差不大。膜系统在高通量条件下运行时,过滤周期应作适当的缩短,采用合理的物理清洗来缓解膜污染,并辅助以有效的在线化学清洗可保证膜过滤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9.
采用一级两段的混床EDI膜堆,模拟了Ni2+电镀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膜反应器在树脂比例的膜堆废水出水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原水进水流量为20L/h、含Ni2+约52mg/L的NiSO4溶液时,随着阴/阳树脂比例的增加,膜堆废水内部水解离加剧,发生沉淀现象,废水出水pH值增高;当阴/阳树脂比例为2:3时处理效果最佳,废水中Ni2+离子的浓度降至0.6mg/L,去除率达到97.9%,不发生结垢现象。  相似文献   
150.
拉萨周边地区是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面临着开发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运用DEMATEL法揭示其问题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从而找出其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