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301篇
安全科学   278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1073篇
基础理论   189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为满足采用简便方法检测痕量铅离子(Pb2+)的需求,构建了新型的超灵敏、高特异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水中Pb2+检测.以硫醇化GR-5脱氧核酶(DNAzyme)为Pb2+特异性识别探针,并自组装到芯片金膜表面,底物官能化的纳米金(S-AuNPs)用于信号增强,并与DNAzyme杂交形成传感薄膜.AuNPs不仅增加了质量变化,其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与芯片表面传播SPR的耦合作用也可产生信号放大的效果.在Pb2+离子存在下,DNAzyme催化底物裂解,导致AuNPs的去除并引起SPR信号显著变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对芯片表面的表征分析验证了传感薄膜构建过程和检测原理.Pb2+检测实验结果表明,1 μmol/L DNAzyme修饰的传感器检测效果最好,检测限为80pmol/L,并在100nmol/L范围内与Pb2+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R2=0.992).该传感器对10倍浓度的其他金属离子无明显响应,说明其具有良好的Pb2+特异性;检测自来水和地下水中Pb2+的结果与ICP-MS方法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建立的Pb2+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具有现场检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2.
通过改变砷的初始浓度、砷价态、细菌接种比、铁锰浓度等因素来研究不同条件下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MnB1原位诱导形成生物铁锰氧化物(Biogenic Fe-Mn oxides,BFMO)对As(Ⅲ)和As(V)的去除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①当As(Ⅲ)和As(V)初始浓度为0.5~5 mg·L-1时,原位形成的BFMO对As(Ⅲ)和As(V)有良好的去除效率,均在62%以上;②当细菌接种比为0.1%~0.5%时,As(Ⅲ)和As(V)的去除效率与细菌接种比成正比,当细菌接种比大于0.5%时,As(Ⅲ)和As(V)的去除效率基本维持在85%以上,未发生明显变化;③当MnCO3浓度为0.2~0.8 g·L-1或Fe(Ⅱ)浓度为2.5~25 mg·L-1时,原位诱导产生的BFMO对As(Ⅲ)和As(V)的去除率随MnCO3浓度或Fe(Ⅱ)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MnCO3或Fe(Ⅱ)浓度再升高时,As(Ⅲ)和As(V)的去除效率基本保持不变.微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形成的BFMO与As(Ⅲ)和As(V)反应后主要产物为As(V),其去除主要以吸附为主,还存在共沉淀作用.总体而言,原位形成的BFMO适用于砷污染水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323.
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表征气候变暖-陆地碳循环反馈作用的一个关键参数,然而其全球分布格局及其对关键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该研究基于全球199个站点的碳通量和气象数据,形成了一套全球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的数据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呼吸Q10的平均值为(2.69±1.26),不同生态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湿地的Q10值最高(3.37±1.62),灌丛最低(2.49±1.60).除多树热带草原外,各生态系统的Q10值均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及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差异与环境因子对Q10产生影响的阈值范围有关.研究结果突出了生态系统呼吸Q10的空间变异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在陆地碳收支研究中除了考虑Q10的总体变化还应兼顾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24.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物合成锰氧化物(Bio-MnOx)材料对污染土壤中砷(As)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1)Bio-MnOx的加入能够有效降低砷的浸出量,其中水溶性砷含量由2.28 mg/kg降至0.86 mg/kg,减少62.3%;2)五步连续法浸提结果发现,Bio-MnOx处理后水溶态砷和表面吸附态砷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3)风险分析进一步表明Bio-MnOx处理后砷的环境风险降低;4)基于细菌16s RNA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经过Bio-MnOx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显著增加;5)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属水平下的细菌结构由芽孢杆菌属向梭状芽孢菌属、丛毛单胞菌属、敏感梭菌属等转变。总体而言,Bio-MnOx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25.
本文研究了用膜分相法分离甲酸废水中的环氧大豆油,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同时也进行了尼龙分相膜耐腐蚀、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1)废水中油的回收率在99.9%以上;(2)分相膜有较好的耐腐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3)膜分相水中除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膜分相法应用于环氧大豆油的生产工艺改革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326.
327.
铋系光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及可见光活性而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在提高太阳能利用率、解决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问题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能.近年来,铋系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对铋系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28.
对有机质浓度高,成分单一,蛋白质、总氮浓度较高,易酸化,且已酸化程度较高的大豆蛋白废水,确定以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池为主的处理工艺,在原废水ρ(COD)为11809~15040mg/L时,总出水浓度192~350mg/L,去除率达到96.2%~97.5%。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池具有高度小、结构简单、污染物去除率高的特征,COD运行负荷达6.0~7.5kg/(m3.d),COD去除率达88%~93%。当COD运行负荷5.0~7.0kg/(m3.d)时,该池内循环管道形成了连续的较强内回流。  相似文献   
329.
氨基酸对烷烃降解菌GS3C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州石油化工总厂污水处理站旁的油泥混合物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烷烃降解菌GS3C,从生理生化及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并在振荡好氧培养条件下研究该菌的降解性能及酵母浸膏、碳源、氮源、维生素、水解酪蛋白等营养物对其降解的影响,同时考察不同氨基酸对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与Burkholderia cepacia的同源性为97%,初步断定该菌株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酵母浸膏能促进其对正十六烷的降解,其主要因素为氨基酸对降解的促进作用. 谷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及亮氨酸的混合物对降解菌GS3C的代谢促进作用最好,其中赖氨酸与脯氨酸为关键的2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330.
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应用地统计学对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海拔变化范围广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生态退化指标的垂直梯度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石化率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有基台模型,植被覆盖率、土壤砾石率为球状模型.植被覆盖率的空间异质比为22.32%,具有强烈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自然性控制因素的作用;石化率、土壤砾石率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4.38%、25.97%,均具有中等程度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受随机因素的作用较大.土壤砾石率、植被覆盖率的变程分别为968.10、859.48 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都较宽;石化率的变程为52.28 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很窄.石化率、植被覆盖率的Moran′s Ⅰ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相类似,但土壤砾石率的Moran′s Ⅰ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与石化率、植被覆盖率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