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研究了不同湿地植物(稻草(Oryza sativa L.)、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芦竹(Arundo donax L.)、美人蕉(Canna indica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C.Presl)和鸢...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典型煤矿区水体水质分析及其急性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煤矿开采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对贵州四个煤矿区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用隆线溞对水样进行了急性生物毒件实验.结果表明,各煤矿的开采对研究区的地表水体均造成了不同程度污染,水体中SO42-、Fe与Mn的最高含量分别达到了2 588.96 mg/L.58.301 mg/L,7.097 mg/L.pH值最低为2.85...  相似文献   
13.
以隆线溞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黔西南高砷煤矿区水环境中广泛共存的Ca2+、Mg2+对砷酸根(AsO34-)的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砷酸根单独存在条件下,对隆线溞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9817、5.1800、4.1884、3.2015 mg·L-1.Ca2+(20、60、100m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岩溶地区河流湖库在底泥疏浚前后水体沉积物对外源性重金属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以重金属铜为例模拟沉积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重金属在岩溶地区常见水体中的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在富碳酸氢盐水(supercarbonate-rich water, SCRW)、富营养化水(eutrophic water, ETW)、对照(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 DIW)3种上覆水体与水体沉积物存在或缺失构成的6个系统中,沉积物的有无对铜从上覆水中迁出量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沉积物+DIW]>[SCRW]>[沉积物+ETW]>[沉积物+SCRW]>[ETW]>[DIW].使用Langmuir扩展方程对浓度-时间函数进行拟合后考察其一阶导数研究沉积物对重金属迁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沉积物+上覆水]系统对铜的迁移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0~1.8 h内, 铜在[沉积物+SCRW]系统中的迁出速率最高,在1.8~42 h内,铜在[沉积物+DIW]中的迁出速率最高,在42 h后各个系统中的迁出速率均较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至240 h均保持稳定.说明在外来重金属的输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沉积物的存在可使水体对外来重金属具有更好的缓冲能力且可有效加快上覆水中重金属(铜)初期(0~48 h)的迁出速率,因此现有的岩溶地区水体沉积物疏浚工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需要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5.
锑矿采选固废与冶炼废渣的化学特性及重金属溶出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锑矿区采选固废和冶炼废渣的化学成分及在模拟酸雨不同pH值下的溶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矿废石、浮选尾矿渣、鼓风炉炉渣及鼓风炉燃烧残渣都含有Sb、V等重金属污染物,其中鼓风炉炉渣Sb含量最高,达1.22 g/kg,溶出率为0.355%;采矿废石中Sb的含量最低,为0.34 g/kg,溶出率最高达到10.391%,说明锑矿区废渣和冶炼固废中的重金属释放与固废的重金属含量不成正比。浸出实验表明,锑矿采矿废石浸出液Sb浓度达到3.55 mg/L,超过贵州省环境污染物Sb的排放标准(0.5 mg/L)7.11倍;锑矿鼓风炉燃烧残渣浸出液Sb浓度为3.11 mg/L,超过标准6.23倍。因此锑矿区露天堆放的固体废物,经酸雨淋溶浸泡产生的废液会污染周边水体,可能对周边生态和居民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鱼种,研究了磷石膏浸出液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浓度下对斑马鱼肝脏、肌肉和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丙二醛(MDA)的影响,以及96 h后肝脏和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磷石膏浸出液中总磷、氟化物和Cd、Cr、Pb、Hg浓度超出地表水V类水标准,其对斑马鱼的毒性较强,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6.5%(体积分数).慢性毒性实验显示,随暴露时间延长,各组织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但高浓度(0.65%和3.25%)暴露后期(72 h和96 h)几乎均受到显著抑制,其中,SOD对浸出液的敏感性最高;MDA含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随浸出液浓度增加而升高,肝脏、肌肉和鳃中MDA最高含量均出现在72 h,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8、1.6和2.1倍,至96 h时略有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各浓度组暴露96 h后,肝细胞窦间隙扩大,肝巨噬细胞增多,细胞核固缩,部分细胞质空泡化,组织水肿;鳃组织出现上皮细胞增生、脱落,鳃丝充血,鳃小片弯曲变形等现象.综上,未加处理的磷石膏浸出液已超出斑马鱼耐受极限,任其排入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植生改良与先锋植物联合调控作用对矿产采冶废弃物中污染物迁移的控制情况,以黔西南兴仁市滥木厂大量露天堆存的汞铊矿废弃物(采冶废渣、尾矿、废石等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选择当地广泛存在的碳酸盐岩、腐熟牛粪作为植生改良剂,并种植三叶草和黑麦草作为先锋植物进行联合调控,通过淋滤实验评价其对废弃物中高毒性污染物Hg、Tl、As...  相似文献   
18.
大宝山矿水外排的环境影响:Ⅱ.农业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大宝山外排酸性矿水对周边农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严重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农田所用的灌溉水酸度很强,灌溉水中多种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中Cd超标约16倍;土壤严重酸化,pH值可低至3.9,总实际酸度平均达47mmol/kg,比水溶性酸度高147倍,表明由矿水带进土壤的无机酸通过土壤的缓冲作用暂时转化为非水溶态并在土壤中累积;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以Zn、Cu和Cd为甚;粮食和果蔬等作物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尤以Cd最为突出,最高可超标近150倍。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两种草本植物修复5年后的土法炼锌废渣剖面上养分及重金属分布特征,以废渣堆场上人工种植的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草本植物剖面(0~60 cm)上不同粒径废渣中养分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渣剖面深度增加,废渣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废渣(0~10 cm)中有机质含量大多显著(p<0.05)低于深层废渣(10~60 cm);而表层废渣(0~20 cm)的有效态氮磷含量大多显著(p<0.05)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废渣粒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在粒径为0.25~0.5 mm的废渣中最高,而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随废渣粒径增大逐渐降低.三叶草修复作用下其剖面不同粒径废渣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高于黑麦草.As、Cu、Pb、Zn含量随着废渣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表层废渣(0~20 cm)中的含量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除As外,Cd、Cu、Pb、Zn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随废渣粒径增大而降低.两种植物修复作用下,酸可交换态As、Cd、Cu、Zn占比均随废渣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酸可交换态Cd、Cu、Pb、Zn占比均随废渣粒径增大而增加.综上,三叶草和黑麦草参与下垂直剖面上不同粒径废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废弃煤矿矸石堆场为研究区域,选择经过长期自然恢复定居于煤矸石堆场上的类芦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类芦植被参与对煤矸石中特征金属(Fe、Mn、Cu、Zn)的富集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芦植被参与下,煤矸石堆场特征金属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根系层和表层,且类芦地上部分对Mn和Fe、Cu、Zn的富集系数分别大于(比值1)和小于地下部分(比值1),类芦各部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Mn和Fe、Cu、Zn被类芦吸收后分别储存于地上部分(茎叶)和地下部分(根部)。类芦植被对Mn(3.62)和Fe(0.32)、Cu(0.60)、Zn(0.93)的转运系数分别大于1和小于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类芦植被对煤矸石特征金属的富集量与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全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类芦根系层Mn的生物有效性高于对照外,类芦植被的存在能够明显降低煤矸石中特征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并对煤矸石中Mn、Zn具有较大转运、富集能力,因此可选择类芦作为煤矸石堆场污染物释放的原位生态控制和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或优势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