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实验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与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活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DO在2.0mg/L左右,HRT为8h的条件下,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8%、93.7%、41.4%、40.6%;处理出水COD质量浓度小于30mg/L,NH3-N质量浓度小于4 mg/L,SS检不出,出水水质好,能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2.
通过3种混凝剂和添加助凝剂的对比实验,找出适合的混凝剂和投加量,然后采用混凝过滤的方法处理校园洗涤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去除浊度、COD和投加量方面,复合高效聚合氯化铝(净水灵)比聚合硫酸铁(PF5)和聚合氯化铝(PAC)用量少、去除率高.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酸胺(PAM)效果不明显.不添加助凝剂,净水灵投加量40mg/L...  相似文献   
103.
广东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根据各类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0年广东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在分析其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氨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0年广东省人为源氨排放量为582.9 kt,畜禽和氮肥施用是排放贡献最大的人为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4.2%和40.4%;茂名、湛江和肇庆依次是排放量最大的3个城市,共占广东省总排放量33.0%;在畜禽源中,肉猪排放量最大,占畜禽源排放总量44.4%,其次是肉鸡、母猪和黄牛,分别占16.0%、15.2%和6.5%;畜禽在畜舍、储存管理、农田施肥和放牧4个养殖阶段的氨排放量不同;控制农业源对NH3的减排起关键性作用,茂名、湛江和肇庆是广东省重点控制的3个城市,肉猪、母猪、肉鸡、黄牛和氮肥施用则为重点控制源,主要控制措施包括低氮饲料喂养、畜舍改造、粪便密封、粪肥注施、延长放牧时间和使用尿素替代物.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究连续流条件下,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DGS)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升流式污泥床(USB),系统考察了反应器脱氮效能、污泥形态和反硝化特性随进水nZVI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nZVI5 mg·L~(-1)时,反应器脱氮效能与对照期(nZVI=0 mg·L~(-1))相差很小,DGS活性略微增大.当nZVI浓度在5~10 mg·L~(-1)时,DGS对nZVI的生物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适应性,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仍保持增长趋势,但泥相中总铁含量明显增大,DGS活性开始降低.当nZVI浓度增至30 mg·L~(-1)时,反应器对COD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降至对照期的23.3%和20.3%.DGS因吸附大量nZVI而呈黑色,颗粒粒径减小,污泥表面短杆菌等微生物密度明显降低.停止投加nZVI后,污泥浓度与DGS活性的持续上升,使得反应器脱氮效能在20 d内基本恢复至对照期的水平.异养菌在颗粒表面的快速增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为探明稻秆还田配施石灰对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于广东省白云区和惠阳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和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常规施肥(RS+L)这3个处理,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有机碳(DOC)、活性有机碳(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碳库指数(CPI)、稳定性有机碳(IOC)、碳库活度(L)、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TOC、LOC、POC和MBC含量,增幅分别为10.24%~17.79%、34.49%~44.37%、19.27%~23.59%和33.36%~43.26%(P<0.05).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前期(移栽后15~45 d期间)的DOC含量(P<0.05),但对水稻生长后期的DOC无显著影响.RS+L较RS处理的TOC、LOC、POC和MBC分别提高了2.15%~6.95%、1.17%~17.90%、4.27%~8.65%和12.99%~14.53%.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IOC和CPI,其增幅分别为8.32%~15.57%和14.00%~20.00%(P<0.05).RS较CK处理显著提高CPI,其增幅为14.00%~18.00%(P<0.05).不同处理间的L、CPAI和CPMI差异不显著.RS+L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处理间的水稻产量无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主要与DOC、LOC、CPAI和CPMI相关,但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主成分分析还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石灰通过改善酸性水稻土的pH值和养分含量,驱动MBC和POC等有机碳组分的形成和积累,促进SOC的提升.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石灰有利于酸性水稻土MBC、POC、LOC和IOC等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是提升酸性水稻土固碳减排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CMAQ模式及其修正预报在珠三角区域的应用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检验CAMQ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对区域性空气质量的预报准确度,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6个监测站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划分的评价区域进行预报误差分析。结果表明,CMAQ模式输出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存在明显偏低的现象,且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偏离最大,这与污染源清单削减程度有关。污染物浓度时变规律分析表明,CMAQ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小时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但对二氧化硫的模拟能力较弱,反映污染源时间分配因子存在不适应性。为提高预报的初始浓度值,采用预报日前一天的监测数据作为修正项,并考虑CMAQ模式预报的浓度变化趋势,从而进行修正预报。误差统计表明,修正预报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反映了引入实际监测数据对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修正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我国于1982年颁布并实施了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历经3次修订,于1996年出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并沿用至今。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8.
基于聚类与多元回归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方便准确地预测空气污染物浓度,基于气象因子聚类与多元回归的方法,以广东省顺德区为例开发了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模型。预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顺德区NO2、SO2、CO、PM10、PM2.5日均浓度和O3日最大8 h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约为0.76),标准化平均偏差为1.2%~13.4%,标准化平均误差为14.2%~30.3%,模型普遍略为高估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预报模型具有简单易行、节约人力物力、准确可靠等优点,适用于地级市及区县空气污染物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9.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传统的空气污染区,随着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全省范围的实施,发现粤东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也较严重.通过对粤东地区的揭阳市及其邻近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空气污染成因及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少雨和弱东南风等不利气象条件是揭阳市空气高污染多发的主要因素,来自长三角的污染气团进一步加剧了揭阳市O3污染,来自台湾海峡等地的气团轨迹短、湿度大且风速低,加速了PM2.5二次成分快速生成与积累;通过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发现,大陆性气团出海后气体被氧化成气溶胶并折返大陆是导致揭阳市等粤东地区PM2.5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大型油浸式变压器作为核心电力设备已广泛应用于电厂和变电站,但近年来国内外油浸变压器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油浸式变压器火灾事故案例,从火灾模式和燃烧形式方面划分了油浸式变压器火灾事故的类型,总结出油浸式变压器火灾具有爆炸性、快速性、破坏性、多变性和火灾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归纳了油浸式变压器火灾事故的发生机理,指出可燃的变压器绝缘油是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的重要事故因素,并提出了防止和控制油浸式变压器火灾事故的灭火对策与防火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