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太湖梅粱湾水体中阿特拉津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固相萃取(SPE)技术结合毛细管气相色谱(GC-μECD),测定了饮用水源地太湖梅粱湾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的含量,并用GC-MS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检测下限为10ng/L,方法回收率为75.58%~97.79%,RSD为0.38%~4.50%,在10ng/L-3640μg/L保持线性,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太湖梅梁湾水体中阿特拉津质量浓度在21.3~613.9ng/L,污染来源可能为太湖周围的农作区。  相似文献   
122.
利用2016年10月~2018年2月乌鲁木齐市近地面O_3、PM_(2.5)、PM_(10)、NO_2、CO的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分析乌鲁木齐市O_3浓度的变化特征与部分前体物质、颗粒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7年月分布:监测期间乌鲁木齐市O_3平均浓度为79.33μg/m~3,O_3浓度较高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其平均O_3浓度为121.14μg/m~3。O_3季平均浓度整体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时间分布上:O_3小时浓度的日变化分布呈现"单峰型"特点,且日间浓度明显高于夜间。一般在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浓度;空间分布上:对照点浓度城区监测站点,城区外围站点浓度城区监测站点的特征。(3)在O_3与前体物CO、NO_2及与OX之间的关系中,O_3与CO、NO_2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P0.01)、-0.871(P0.01),与O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85,P0.01)。(4)O_3与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P0.01)、-0.718(P0.01)。  相似文献   
123.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芳烃)、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770.11±568.01)μg/m3,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趋势;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16 PAHs(总多环芳烃)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15.292%、9.789%、4.246%、0.331%、0.015%.利用PMF(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PM2.5中PAHs和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进行来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汽油燃烧排放(13.91%)、生物质燃烧(33.98%)、天然气燃烧(52.11%);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56.49%)、油类燃烧(25.49%)、机动车排放(10.09%)、燃煤及生物质燃烧(7.93%).研究显示,采样期间沙尘对和田市城区大气PM2.5组成影响较大,是该地区大气污染来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4.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针对土壤侵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的区域土壤侵蚀快速估测方法。首先,通过对土壤侵蚀问题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土壤侵蚀敏感性因子;其次,利用遥感(RS)、GIS技术提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因子信息;然后,在GIS系统支持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以北京密云水库周边区域为例,进行了土壤侵蚀估测方法的应用,并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土壤侵蚀快速估测方法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2)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所占面积比例为67.51%,中度以上侵蚀仅占面积的1.46%;(3)土壤侵蚀受坡度、地貌影响明显,中度侵蚀主要发生在低山、丘陵区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上以及坡度在大于25°的阳坡地带。  相似文献   
125.
东南亚国家重视生物多样性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已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尤其是森林资源绝不能只看作是木材的来源,而应该是国家的一种经济资产,在东南亚各国,热带森林丰富的地区都十分重视对森林和优化生物多样性必要环境的保护。例如,加里曼丹岛(Bor...  相似文献   
126.
印染废水中总有机碳与化学需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水中TOC浓度,可综合性地判断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也能全面、合理地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现采用TOC4100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测定仪,对几种印染废水进行分析测试,并通过对TOC值与COD值的比较,找出印染废水中TOC与CO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7.
本工作利用XAD-2大网状树脂,富集了某水厂黄河源水及不同处理单元出水中非挥发性微量有机物,运用GC/MS测定了不同水样中非挥发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128.
阿尔泰山位于欧亚草原的东南端,是历史上不同游牧民族的重要夏季牧场。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目前阿尔泰山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放牧牲畜头数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严重的超载过牧已经造成草地生产力、植被盖度和高度的显著下降,不合理的矿产旅游开发及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对草地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分析阿尔泰山地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及环境安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阿尔泰山生态环境对策建议。探讨性提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地监管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对于防止草地进一步退化和环境恶化、保护草地资源与环境具有现实可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东道海子湖水为对象,研究东道海子湖水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并对湖水中苯系物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东道海子湖水中苯系物的含量均满足我国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苯的浓度仍然小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0.01 mg/L,但经过健康风险评价,发现其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致癌风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的非化学致癌物风险(HQ)值远低于1,表明各类苯系物均无非致癌物的化学风险。  相似文献   
130.
乌鲁木齐市PM_(2.5)和PM_(2.5~10)中碳组分季节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月至12月在乌鲁木齐市区用膜采样法采集了大气PM_(2.5)和PM_(2.5~10)样品,并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通过OC与EC的粒径分布特征、比值和相关性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并用OC/EC比值法估算了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PM_(2.5)和PM_(2.5~10)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2.8μg/m~3和64.7μg/m~3.PM_(2.5)中OC和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3.85μg/m~3和2.38μg/m~3,PM_(2.5~10)中OC和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63μg/m~3和0.57μg/m~3.OC和EC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季浓度最高.碳组分主要集中于PM_(2.5)中,OC/EC比值范围为3.62~11.21.夏季和秋季的PM_(2.5)和PM_(2.5~10)中OC和EC的相关性较好(R20.65).估算得出的PM_(2.5)和PM_(2.5~10)中SOC的估算浓度为2.31~11.98μg/m~3和0.38~1.49μ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