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81.
随着城市功能和产业形态的不断变迁,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频发,“三生空间”格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对碳中和的实现愈发重要,探究“三生空间”转型变化与碳排放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对解决中国式韧性城市建设、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动态转移矩阵,在确定2005-2020年福建省“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选取多期碳排放相关经济社会数据确定福建省碳排放系数,利用“三生空间”碳排放贡献率,揭示福建省“三生空间”转型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福建省“三生空间”空间类型表现为林地生态空间占据主体地位,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减少,其他空间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展。2)福建省“三生空间”转型由急剧增加向逐步减缓发展,其中以工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规模较大。“三生空间”转换的空间分布前期集中在东南部,中期向中西部延伸,后期中心重新聚集在东南部。3)基于“三生空间”的变换,福建省2005-2020年间的碳排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增长率渐缓,15年间累积碳排放共...  相似文献   
282.
城市群化使得城市热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和热环境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定量探究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1)近10年来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均有向太原市偏移的趋势。(2)研究区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群热岛效应逐渐显现,2013-2016年,高温区重心向东北方移动30.03 km,转移至太原市中轴线偏北方位置,各城市间热环境的连通性加强。(3)城市群的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有着明显的影响:(1)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及草地热环境贡献指数较高,林地与水体贡献指数为负,其中林地贡献值为-0.975,贡献指数绝对值最大;(2)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在类型水平上,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平均分布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比例与地表温度(LST)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LST呈正相关,而在景观水平上,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等与LST呈正相关,2013年各相关系数最大,不同景观类...  相似文献   
283.
文章利用二次型DDF函数计算中国30省份的边际减排成本,并分析了东、中、西地区的时空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要素流动角度研究边际减排成本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建筑业边际减排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呈上升趋势。东、中部地区边际减排成本与碳强度呈U型关系,西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空间效应较弱,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其中,人口、经济与能源要素在中部地区的空间效应均表现为正,技术要素表现为负。但在西部地区,除能源要素外,其他各要素均表现出相反的空间驱动效应。因此,各地区应突破区域界限,打破流动壁垒,促使要素自由流动,以低减排成本助力建筑业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284.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价值较高,经过破碎、清洗、再生造粒或裂解等过程可以生产各种再生塑材制品或燃料。为实现废旧塑料资源再生,需对被污染塑料进行清洁提质。采用廉价砂石作为清洗介质对废旧塑料进行砂洗,处理成本较低。选取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为工程试点,设计并运行规模为1 000 kg/d的废旧塑料砂洗中试。以废旧塑料砂洗前后漂洗液的浊度之差与砂洗前漂洗液的浊度之比作为效果评价指标,当在塑砂比1∶20、摩擦清洗时间30 min状态下,废旧塑料清洁率达到90%,成本约为305元/t废塑料。  相似文献   
285.
地形作为滑坡运动的重要约束条件,对滑坡运动行为及致损效应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其影响规律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分析地形对滑坡运动的作用机理,初步推导了考虑地形效应的雪橇模型,利用已有模型及试验结果验证其具有相当准确性,进而推导了地形引起的摩擦耗能增量ET表达式。利用耗能增量ET与总能量EG的比值定义地形影响率η,作为地形影响程度的指标,对100个滑坡地形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16%的滑坡地形影响率保持在20%以上,地形影响不可忽略;(2)局部地形为滑坡短时加减速创造了良好条件,对滑坡运动具有显著影响;(3)地形对近程滑坡的影响明显大于远程滑坡;(4)滑坡的地形缓急大致可以反映滑坡运动受地形影响的大小。建议对潜在下滑地形较平缓的不稳定坡体给予足够重视,且通过微小改变地形可能会大幅减小滑坡运动距离,以达到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286.
阿海水电站是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之一,电站水库水深较大,枯水年易形成水温分层,造成库区和下游河道的水温环境大幅变化,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建立三维水温模型,利用实验室异重流资料验证了模型在分层流动计算中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阿海水库枯水年水温分布进行数值预测。研究表明:(1)冬季和春季由于上游来水温度较低,库首形成弱分层,4月份垂向温差最大为459℃;(2)库区下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与天然情况相比出现了滞后性,2~3月份下泄水温有所降低,9月~翌年1月份下泄水温有所增高;(3)水库蓄水后,冬季水温极小值有所增高,在11、12月份温差分别为2.30和2.09℃。  相似文献   
287.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命名为B—27。考察了碳源、氮源、pH、温度、培养时间等多种因素对絮凝剂(命名MBF—27)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pH为7.0、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h时,絮凝剂MBF—27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3.8%。红外光谱扫描分析表明,该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同时,生物絮凝剂MBF—27对气田废水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77%和86.1%,优于传统的絮凝剂聚乙烯丙胺(PAM)和三氯化铁(FeCl3)。  相似文献   
288.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发酵特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具有协同发酵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源、氮源、不同C/N等多种发酵条件对复合菌株产絮的影响,并对复合菌株的生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当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草酸铵、C/N为30∶1,pH=7.0、在30℃,160 r/min的摇床速度下培养24 h,其发酵液对4 g/L的高岭土的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9.3%。根据Logistic方程,得到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拟合,基本反映了复合菌群生长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89.
失效动力锂离子电池再利用和有用金属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锂离子电池以其贮电能力大、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上,近年来失效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报废量不断增加,但未得到有效处理回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失效电池还有80%左右的容量可以使用,可以在场地车或者储能电站进行再利用,以达到材料和电池的最大利用率;同时电池中含有多种有用金属(如Co,Al,Ni,Li等)且相对含量较高,极具回收价值.针对失效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再利用和有用金属的各种回收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90.
本文主要利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对珠三角典型区域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了不同地区样品的化学和来源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样品热解产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这些化合物均以脂肪烃(24. 6%~52. 2%)、脂肪酸(5. 0%~43. 6%)、芳香化合物(14. 7%~36. 3%)为主,另外还包括苯酚类化合物(0. 68%~11. 5%)、呋喃类化合物(0. 26%~5. 86%)、含N化合物(4. 80%~10. 2%)和含S化合物(NA~0. 67%)等,表明这些样品主要由芳香碳和脂肪链结构组成,连接有含氧、氮等杂原子基团。同时不同地区的气溶胶样品的热解产物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反映了气溶胶中有机质的组成、来源是有差异的,如从化样品中植物来源贡献是最多的,其次是珠海,广州最少。另外不同季节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热解产物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夏季样品中生物质来源贡献更多,而冬季样品中则是老化的气溶胶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