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11篇 |
环保管理 | 56篇 |
综合类 | 230篇 |
基础理论 | 88篇 |
污染及防治 | 30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72.
夏德国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1)
本文在概述地表水环境监测的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监测网的建设基础上,分析了地表水环境监测的理化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法和遥感监测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地表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指出,我国在水环境监测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水环境监测网越织越密,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在地表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如水环境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的协调、监测站点布局不够优化、监测分析方法落后和监测质量不高等。在今后地表水环境监测中,应加大监测队伍建设,建立统一水环境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服务水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3.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考虑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借鉴已有成果对各项指标的警限阈值进行了讨论确定;使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甘肃省2006-2016年及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32~0.46之间,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在空间上呈现出河西地区承载能力高,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承载力较差的格局。(2)十年间甘肃省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水资源承载力与能矿承载力处于较差水平;当前临夏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处于橙色超载状态。(3)十年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水平呈“W”型曲线波动且超载严重,具有南部地区和兰州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于河西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超载严重,虽然自“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缓解这一压力非短期之功,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4.
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土壤是温室气体(如CO2、CH4和N2O)产生的重要源,土壤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质地等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是关键性因素。此外,地域气候、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盖变化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及呼吸底物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文章重点论述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排放影响因素以及排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土壤微环境碳氮循环机制,土壤呼吸模型在尺度上的推延,以及注重中国陆地与近海生态系统碳固定及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和应用技术研究,特别在人工林碳固定及农业固碳减排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等。 相似文献
75.
生态经济姜堰市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姜堰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能源贫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姜堰市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990年姜堰市河横村荣获“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3月姜堰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五”期间,在经济年增长率达6%~11%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削减10%,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76.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转化率分别为44.93%和34.59%,但在w(Cu2+)为4 000μg·g-1时则分别是93.16%和85.13%;Cu2+对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 043和2 325μg·g-1;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低于沼泽底泥,在土壤及其微生物共同作用下Cu2+的固定/转化率随Cu2+浓度递增而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在α=0.05或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湿地土壤用途改变后,土壤微生物在固定/转化Cu2+的作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7.
78.
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姜堰市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这一综合措施,遵循生态经济原理,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生态技术,注重自然保护,推进绿色产业,落实了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农村平原地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9.
利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考察好氧硝化颗粒污泥搁置2个月后重新投入运行, 其物理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恢复情况. 结果表明, 搁置后颗粒由棕黄色转为灰黑色, 粒径及沉降速率无明显变化. 颗粒重新投入反应器, 2周后颜色基本恢复; 污泥浓度、颗粒粒径以及沉降速率迅速增加; 颗粒中异养菌活性在1 d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的86%, COD去除活性5 d后完全恢复, 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 活性恢复阶段采用较高的曝气量和较长的循环时间有利于硝化菌的活性恢复, 第41 d曝气量由0.05 m3·h-1提高到0.10 m3·h-1后, 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活性分别由原水平的88%和82%提高到122%和92%, 氨氮去除率由之前的80% ~ 90%迅速提高到96%以上; 第65 d循环时间由4 h延长至6 h使硝酸菌的活性得到了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