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113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28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01.
政府、采矿企业及矿物工业应该至少:1.在发放执照过程和开发实施环境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认识到环境管理的 高度优先性及重要性,这包括早期的及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 及其它预防和缓解措施、监测及审计行为、以及紧急事件响应程序.2认识到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采矿运作中社会计划的重要性,应该在项目 实施早期考虑社会经济影响,性别问题应该同样在政策及项目层次上考 虑(新原则)3.在高层管理及政策决策层上建立工业及政府的环境责任4.鼓励所有层次的雇员认识到他们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并且确保获得 足够资源、全体雇…  相似文献   
402.
耐酸锰氧化菌可应用于酸性含锰废水治理,是探讨酸性锰氧化机制的良好研究材料。该研究从酸性矿山废水中筛选获得了4株耐酸除锰细菌,比对16S rRNA序列发现,4株菌株Y1、Y2、Y3、Y4分别为Rhizobium pusense、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和Bacillus mycoides。这4株细菌在pH=5.0、4 000 mg/L MnSO4浓度的PYCM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Y4菌株的锰氧化能力最强,培养8 d后,其生物锰氧化量为0.305 mmol/L。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菌株Y1、Y3和Y4表面的锰氧化产物可能为Mn2O3,菌株Y2的锰氧化物产物可能为MnCO3。该研究发现了能在酸性条件下除锰的新型锰氧化细菌,为微生物治理AMD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3.
文章以油葵茎秆为原材料,采用缺氧升温热解法制备300、400、500、600、650℃的生物炭,利用FTIR、SEM、BET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随炭化温度升高,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数减少,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加丰富。在650℃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最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321.730 7 m2/g。吡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650℃制备的生物炭(Y650)的吸附性能最佳,吡啶饱和吸附量达到33.64 mg/g。相同条件下,H2SO4改性油葵茎秆后制备的生物炭(YS650)对吡啶的饱和吸附量提高了6%,达到35.66 mg/g。Y650和YS650对吡啶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吡啶初始浓度100 mg/L、生物炭添加量4 g/L、pH=7,吸附12 h后,Y650和YS650对吡啶的吸附达到平衡,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67.29%和73.35%。  相似文献   
404.
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支持系统、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指导性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05.
西藏是我国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地区,公路为区域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临时工程的设置将不可避免占用草原,使原地貌和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当草原生态环境遭受损害后,公路建设单位理应对损害的草原承担一定的赔偿费,以用于被损害草原的修复。以西藏某公路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ENVI和ARCGIS技术的公路占用草原类型和面积识别方法;在对草原价值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适于公路建设草原生态赔偿费核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并通过对普兰县、札达县调查发现,部分受偿牧民因两地赔偿标准差异较大而认为赔偿工作有失公平。据此,文章提出草原生态赔偿费核算所采用的标准应在当地草地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赔偿主体和受偿客体双方的支付和受偿意愿,增加调整系数,以提高赔偿费的合理性和赔偿工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06.
正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后,新一轮经济增长又将在各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各个经济区域的智慧城市化进程也就进一步加速。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IT技术、音视频技术,这些技术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应用:在公共领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通过视频监控技术能实时监测道路情况,为解决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  相似文献   
407.
粉胶比对沥青混合料安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出合理的、适合大兴安岭通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粉胶比,选用大兴安岭本地石材、大庆AH-130基质沥青,按密级配AC-16Ⅰ上限配比,通过标准马歇尔、浸水马歇尔、车辙、小梁低温弯曲等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沥青用量OAC为6.0%,沥青混合料的抗水侵性能满足要求;在同一油石比的条件下,随着粉胶比的增大,动稳定度有显著增大的趋势,但当粉胶比超过1.0时,增长趋势逐渐缓慢,并且在粉胶比达到1.3之后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随着粉胶比的逐渐增大,弯拉应变有增大的趋势,粉胶比在1.0-1.1左右沥青混合料低温抗弯拉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08.
在中国北方某典型铀尾渣库区开展多区域多点位采样,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XRD、FTIR等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特征与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相关性及机理.结果说明,铀尾渣中微生物多样性普遍低于周边土壤,铀尾渣库区内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_Chlorplast等优势菌群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铀(U)污染是该区域影响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这种作用更容易出现在污染物水平更高的大颗粒尾渣中.传统石灰中和方法会产生U-Ca等化合物的团聚化效应,导致粒径大于1.7mm的铀尾渣占54.84%,粒径较大的铀尾渣缺少支撑微生物群落的长石、黏土等矿物载体和生物亲和性官能团结构,在放射性暴露和自然水力侵蚀作用下,加剧了微生物群落的不稳定化发展,使铀尾渣中污染物更易释放.  相似文献   
409.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别为(2.57±0.09)和(0.40±0.01) mg·L-1,DOC/DON均值为9.43±0.46.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在夏季最高,DOC/DON值在春季和秋季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D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和氮素浓度均呈正相关,DON浓度与颗粒态氮(PN)浓度呈正相关;夏季雨热条件和高氮污染物浓度促使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释放更多的DOC和DON,这可能是夏季DOC和DON浓度最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农业和居民区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均显著高于森林区水体,农业区水体DON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和居民区水体;森林区水体DOC以内源途径产生为主且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农业和居民区水体中外源DOC所占比例增大,水体DON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上述空间差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农业生...  相似文献   
410.
长期相对滞后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对我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按照生态文明的规范内涵,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在对已有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现行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设计资源治理的框架设计填补这些现实需要与主要问题。按照将自然资源系统嵌入动态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并纳入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思路,本文从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互动、科学的评估体系与信息传递,多主体参与和多中心治理途径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设计了有机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框架的核心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