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常减压装置常压塔的过程数据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其软测量模型受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普适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数据预处理,分别使用小波和盒图组合的算法进行基于单变量的异常识别、鲁棒偏最小二乘方法(RPLS)进行基于多变量的异常识别;运用网格搜索法对再采样间隔和最大滞后时间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优选出最佳动态输入变量后,对比偏最小二乘(PLS)、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的软测量模型效果,优选最佳的建模方法。依据常减压工艺数据的特点,提出运用移动窗口的方法进行模型的在线更新,从而形成实用的常压塔顶石脑油干点软测量建模方法。经测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2.
金属铜原子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取金属铜空间原子氧环境适应性数据,提升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水平。方法将金属铜样品置于射频源原子氧辐照面积内开展原子氧辐照试验,束流密度为2.5×1016/(cm2·s),最长辐照时间为300 min。研究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表面成分、形貌以及性能的变化。结果原子氧辐照后,金属铜表面变得粗糙,300 min辐照样品出现了氧化层脱落现象;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质量呈增加趋势,300 min辐照样品质量增加0.035 mg;试验后样品太阳吸收比升高最大值达0.07,光谱反射系数下降;原子氧作用导致金属铜表面疏水性能提高,摩擦磨损性能下降。结论得到了金属铜原子氧环境效应数据,可为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
过硫酸钠原位修复三氯乙烯污染土壤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钠(Na2S2O8)为氧化剂,柠檬酸(CA)螯合Fe(Ⅱ)溶液作为活化剂,建立箱体模型模拟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的原位化学氧化修复.结果表明,经CA螯合Fe(Ⅱ)活化的Na2S2O8能较好的修复TCE污染土壤,持续氧化27 d后TCE浓度降到10 mg·kg-1以下;采用抽出氧化、循环再用的方式,地下水TCE浓度到45 d时降到21.4 μg·L-1.同时,氧化过程中过硫酸钠会产生SO42-,使土壤和地下水的p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约10.1%.  相似文献   
24.
一株降解邻苯二甲酸酯真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PAEs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降解真菌F9,经形态学特征及18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爪哇正青霉(Eupenicillum javanicun).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得出菌株F9的最优降解条件是:C:N为20:1、pH为7.0、最佳PAEs初始浓度为50 mg·L-1.菌株F9对土壤中复合PAEs(DMP、DEP和DOP)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在30 d培养期内,可将灭菌土壤中300 mg·kg-1的PAEs降解65.2%,且培养第一阶段(0~15 d)的降解率远高于第二阶段(16~30 d).  相似文献   
25.
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一种具有根本性的举措之一.然而随着海水淡化产业规模的增大,其产生的浓盐水的排放成了本身面临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浓盐水的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各种危害性,并对浓盐水直接排放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主要处理浓盐水的方法-真空膜蒸馏浓缩技术、正渗透技术、喷雾蒸发技术、冷冻法浓缩技术.对各种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各项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
基于安全仪表系统共因失效机理的定性分析,在单一冲击下的RPS模型基础上,以泊松分布作为冲击的先验分布,建立了多冲击下考虑共因失效的安全仪表系统可靠性模型;采用基于专家经验和估计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通过定量分析确定出影响系统共因失效的最大冲击因子,为降低系统共因失效对可靠性的影响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将改进的多冲击RPS模型的可靠性分析结果与β模型和PDS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工程准确性。  相似文献   
27.
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吸附与生物降解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臭氧-生物陶粒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生物过滤系统的生物活性及有机物去除特性,建立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的量化计算方法,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有机物降解过程及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是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其中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65%,生物降解作用去除的有机物几乎全部是易于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而吸附作用去除的有机物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35%,去除的有机物中难降解和易于降解的有机物的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8.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 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29.
30.
室内模拟研究了农田土壤中酞酸酯(PAEs)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量和真菌数量在PAEs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试验设对照(CK)、接种(JZ)和补种(BZ)3种处理,补接种的PAEs降解真菌(棒束梗霉属F3、芽枝状枝孢F4和爪哇正青霉F9)以每种2%的接种量加入土中,补种量与接种量相同,补种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3种处理对土壤PAEs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接种和补种处理的土壤中4种复合PAEs总降解率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6.53%和51.54%。在试验周期内,补种处理的土壤麦角固醇含量维持在2.5~3.0μg/g,表明真菌数量稳定,而对照处理的土壤麦角固醇含量表现为先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的趋势,60 d时下降到1.9μg/g;3种处理的土壤基础呼吸量也均呈下降趋势。因此,接种真菌可提高土壤PAEs的降解效率,而补种措施是保持土壤中真菌数量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