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315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650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31.
分别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采用3组SBR反应器培养除磷污泥,连续126d的稳定运行表明: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除磷污泥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 78.7%, 87.4%,出水TP平均浓度分别为0.758, 0.931, 0.632mg/L.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电子受体除磷污泥的相似性与菌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具有近似的菌群结构,与好氧除磷污泥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基于各样品主导OTU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比例的分布,主导微生物主要可以分为5个簇.通过序列比对,在97%的序列相似度条件下,种泥中聚磷菌与聚糖菌序列比例为0.716%与0.368%,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除磷污泥中聚磷菌与聚糖菌序列比例分别为1.78%, 2.53%, 4.80%与1.44%, 1.32%, 30.9%,厌氧-缺氧条件有利于抑制聚糖菌.亚硝酸盐为反硝化除磷污泥电子受体时潜在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3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布于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部分区域几乎每年春季均会出现轻度干旱。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高原北部区域。西南春季轻旱、中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平均发生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分别为42%~45%、16%~29%和1%~8%,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春季干旱强度大,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小,年际波动小;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强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大,年际波动大。西南春季干旱变化经历了5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增强;7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减弱;80年代到90年代初,干旱强度又一次加强;在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干旱强度再次减弱。西南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2~3 a和7~8 a周期振荡,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2005年后干旱指数累积距平呈负增长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增强,预计未来10年干旱强度可能将增强。  相似文献   
233.
利用苔藓口袋(Moss bag)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同步监测相结合,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土法炼锌地区排放到大气中镉的迁移影响.结果发现,土法炼锌区域100 m内大气TSP中镉含量达129.4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12.64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47.20 mg·m-2·mon-1;在污染源下风方向10 km处TSP中镉含量仍达到27.3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2.75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5.18 mg·m-2·mon-1;随着与污染源距离增加,大气TSP和Moss bag镉沉降速率、土壤中镉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一致性趋势;Moss bag监测镉干沉降速率占总沉降速率的比例变化范围为58%—79%,说明从大气向地面沉降的镉总量中以干沉降为主,是重力影响的由大气向地面沉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4.
235.
互花米草入侵盐沼湿地CH4和N2O排放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2种重要温室气体,探索其源汇及地域排放特征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研究是正确估算大时间尺度下CH4和N2O排放量的基础。利用静态箱法原位观测了江苏沿海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蒿(Suada salsa)、光滩、水面以及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湿地CH4和N2O排放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湿地地上部生物量为1.70 kg·m^-2,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55 g·kg^-1;分别是芦苇和盐蒿湿地的2.50-3.43和2.15-4.15倍。2)互花米草和芦苇湿地土壤10 cm处氧化还原电位(Eh)有明显日变化,最低值出现在3:00,最高值出现在12:00;光滩和盐蒿湿地没有明显的日变化。3)互花米草湿地 CH4日平均排放通量为0.52 mg·m^-2·h^-1,是其他湿地的2.12-6.40倍;N2O日平均通量为-3.24μg·m^-2·h^-1,显著低于盐蒿湿地、光滩和水面(P<0.05)。互花米草和芦苇湿地CH4排放通量最高值(0.73 mg·m^-2·h^-1和0.30 mg·m^-2·h^-1)出现在15:00,最低值(0.37 mg·m^-2·h^-1和0.17 mg·m^-2·h^-1)出现在3:00,均与土壤孔隙水中CH4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互花米草湿地CH4排放通量与10 cm土温、Eh和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NEE)显著正相关(P<0.05)。互花米草和芦苇湿地N2O通量9:00-18:00为负值,21:00—6:00为正值,均与NEE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蒿湿地、光滩和水面CH4和N2O排放通量没有明显日变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沿海湿地CH4排放,但降低了N2O排放,植物对CH4传输作用以及向根际传输O2和易分解有机物是导致互花米草和芦苇湿地CH4和N2O排放表现出日变化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6.
为检测海洋中环境激素及芳烃类化合物对端足类生物的污染危害,实验选择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其在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三种有机污染物暴露下的96 h急性致死毒性效应和7 d慢性DNA损伤毒性效应。计算获得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0、465、25 000μg·L-1,三种有机污染物对河蜾蠃蜚的毒性强弱顺序为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运用碱解旋法检测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DNA损伤的程度,计算得到7 d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0、256、11 000μg·L-1。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加大,引起河蜾蠃蜚DNA损伤程度的不断增加,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37.
叙述了民航机场依据《安全生产法》,《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CCAR-139-Ⅱ)》和民航机场的特点,确定应急演练方案,根据演练情况对现行的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238.
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分析国内外流域生态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流域生态敏感性概念,针对流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及其敏感性,结合流域特点,建立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运用GIS技术对流域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提出流域生态敏感性区划。  相似文献   
239.
经济增长质量与能源效率是一致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全社会节能的角度提出全社会能源效率的概念,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并基于1997—2007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 DEA方法测算了广义技术进步指数并进行分解,然后运用面板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质量与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与能源效率是不完全一致的,具体表现为:改善环境质量与提高能源效率是一致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能源效率,但出口比重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改进。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全社会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技术效率的作用大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削弱了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40.
以NH4NO3作为氮源,对广州东北郊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地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共设置3个氮沉降水平,分别为N0(N:0 g·m-2·a-1)、N5(N:5 g·m-2·a-1)以及N10(N:10 g·m-2·a-1),每月进行喷施。在连续施氮22个月(当月当次施氮5天后)对土壤氮素(硝氮、氨氮、总氮)、碳素(总碳)以及微生物量(脂磷)在0~6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3个氮沉降水平下,随着土层加深,pH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氮沉降存在加剧土壤酸化的风险;在N0、N5、N10水平下,土壤全氮和总碳的垂直分布趋势大体一致,随着土层加深,其含量下降,但在深层土壤(40~60 cm)中,施氮与对照比较,总碳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除40~50 cm土层,N5、N10水平下的硝态氮含量在各个深度土壤中都表现为比对照组要高,氮沉降导致土壤一定程度上硝态氮的积累;在浅层土壤(0~20 cm)中,铵态氮水平较低并且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较深的土层中铵态氮有较多的积累,说明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N5和N10水平下,无机氮比例(无机氮含量与总氮含量之比)在各个深度土壤中总体高于N0水平;用脂磷含量表征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外加氮源对微生物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在N5、N10水平下,微生物含量在30~40 cm土层中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