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反恐怖斗争中炸药探测技术的应用及其探测原理.分类讨论了国外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还在研究的新技术以及一些技术构想,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2.
絮凝沉淀—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因其操作简便、灵敏等特点被广泛采用,但其絮凝沉淀的前处理方法不易掌握,在批量分析时容易造成部分样品测定结果出现偏差。经过试验,通过向絮凝沉淀后的上清液定量加酸的方法,可以有效消除絮凝沉淀法的误差,使其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3.
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支持系统、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指导性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4.
运用AA3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水中总氮,测试了仪器的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等相关特性指标,由检测数据可以得出该方法线性关系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检出限低,加标回收率为93%-104%,与传统的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分析速率快、试剂消耗量低等优点,适用于环境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55.
在一定条件下,用硫酸和过氧化氢进行消解,使不溶性磷酸盐和有机磷转化为正磷酸盐,待测液与钼酸盐反应生成磷钼杂多酸,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后转变成蓝色络合物,进行比色测定。实验表明,该方法回收率为93.4%~99.7%,检出限为0.009mg/L,RSD为4.0%。方法简便、可靠,能满足环境监测底质总磷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56.
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4,14(4):139-141
文章立足科学的发展观,从阐述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措施建议,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1):5-10
这次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2004年环保工作,研究部署2005年环保任务。  相似文献   
58.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3,13(4):139-141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提出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59.
坡地黑土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碳损失量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飞灰和137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近100年来土壤再分布过程,校正农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损失量.结果表明,坡上部位始终遭受侵蚀,坡脚沉积部位137Cs和飞灰分布深度分别达到30cm和60cm,而在坡足部位分别达到70cm和80cm,说明沉积区目前耕作层下截留了相当数量的有机碳.坡脚部位飞灰分布深度与原始埋藏层的表面正好吻合,表明研究区在蒸汽机车使用前已经被开垦.考虑土壤再分布累积在沉积区的SOC后,研究区沉积部位的SOC表现为大气CO2的局地碳汇,整个研究区SOC损失量远低于常规方法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