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类水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长期赋存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效应,也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综述了PAEs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表水、沉积物、地下水、污水厂和饮用水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PAEs对人体和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环境风险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不同类型水质标准对PAEs的限定要求,并对水环境中PAEs的环境风险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23.
通过平行运行2个分别以O2、NO-3为电子受体的SBR除磷系统,探讨了反硝化除磷区别于好氧除磷的工艺特征、菌群特征和污泥产率系数。通过批次试验分别考察了SBR o(厌氧/好氧)污泥和SBR n5(厌氧/缺氧)污泥吸磷特性。根据所用电子受体的不同,P O、P N、P Nn、P ON、P ONn等不同PAO被两个SBR系统筛选和富集;各系统根据自身电子受体不同而生长专一性强的PAO种类,其中P ON和P ONn等兼性PAO是SBR o系统中生物除磷的主体,P N、P Nn是SBR n5系统中生物除磷的主体;系统中兼性PAO比例越高、PAO种类越丰富,越利于除磷系统的稳定,除磷容量也越高;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子受体(O2、NO-3)条件下,真实产率Y H具有显著的不同,SBR o和SBR n5的Y H分别是0.61,0.52 mg/mg,这是由于不同电子受体需要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其细胞产率不同。不过其表观产率Yobs的差异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好氧污泥的内源呼吸作用更强,有更多的污泥衰减。  相似文献   
24.
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并将铜(Cu)作为复合金属,制得改性纳米Fe/Cu双金属.同时采用模拟反应柱模拟可渗透反应墙(PRB)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2,4-DCP)的反应过程.改性前后材料的表征以及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材料有更强分散性.通过考察污染物浓度、材料投加量、Cu的负载率、pH值、流量等因素对降解2,4-DCP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较低的pH值与较小的流速以及10%的Cu负载率有利于2,4-DCP脱氯,过多的材料投加量和过高的初始2,4-DCP浓度不利于其脱氯.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城市降雨冲刷过程中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3类典型下垫面,针对2018年6—8月期间5场降雨事件,分析降雨初期冲刷效应和径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SS和COD是降雨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降雨径流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区路面>平屋面>斜屋面。SS与COD、浊度以及TP存在一定相关性,是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典型场次降雨事件中斜屋面前30%的径流量输送SS、COD污染物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3. 33%、57. 78%,平屋面为61. 11%、56. 67%。各下垫面径流污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其中屋面径流冲刷与Sartor-Boyd模型拟合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6.
针对我国再生水普遍存在的色度问题,以天津市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GC/MS技术对其进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中主要带色物质为富里酸与腐殖酸类物质,同时还存在偶氮二甲酸二乙酯、N,N-二甲基乙醇胺、苄醚、1,4-二甲基吡啶氯化物等导致再生水色度的带色有机物。在再生水的臭氧降解实验中,臭氧可有效降解再生水中的富里酸与腐植酸类物质,去除率分别达到96.5%、97.3%。臭氧对再生水的色度与CDOM(有色溶解有机物)的降解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2 min内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1%、86.2%。并且在色度物质的臭氧降解过程中,臭氧的直接反应占据主导地位,而并非与·OH的间接反应。该结果对再生水臭氧氧化工艺的设计应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为解决纳米零价金属在水中暴露出的极易聚集与氧化的问题,本研究使用铜作为纳米零价铁(NZVI)的复合金属,制得纳米Fe/Cu双金属,并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其包覆改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以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改性前后的双金属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之后的材料具有更大的尺寸以及比表面积,且抗氧化性得到显著增强.材料的沉降实验以及对2,4-二氯苯酚(2,4-DCP)降解实验的结果揭示,CMC的包覆比对改性后双金属的分散性与反应活性影响较大.当包覆比为80%时,双金属的分散稳定性最强,释放的活性位点个数最多,表现为最高的反应活性.此时脱氯效率达到90.3%,且脱氯过程和产物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8.
选取天津市居民区典型材质(油毡、塑钢和水泥瓦)屋面下垫面,对其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和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不同类型材质屋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物分布及主要污染物赋存形式.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分析结果表明:SS和COD是降雨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降雨径流污染程度顺序为油毡屋面>水泥瓦屋面>塑钢屋面;颗粒物是降雨径流中...  相似文献   
29.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淋滤菌,对城市污泥进行生物淋滤,考察淋滤过程中污泥重金属(Cu、Zn、Ni、Cr)的去除及其形态变化规律,并根据淋滤前后重金属形态分布探讨重金属的淋滤去除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淋滤可有效去除城市污泥中的Cu、Zn和Ni,对Cr几乎没有去除。生物淋滤后,Cu、Zn、Ni、Cr 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55.97%、47.66%、26.10%、2.10%。pH是影响Zn和Ni去除的主要因素,而Cu在低pH和高氧化还原电位(ORP)条件下更易去除。BCR形态分析表明,生物淋滤之后污泥中Cu、Zn和Ni的4种形态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得到有效控制。通过重金属形态变化规律间接得出,Cu的生物淋滤过程以直接机制为主,Zn和Ni的生物淋滤过程是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闫志超  苑宏英  员建  孙力平 《四川环境》2009,28(5):75-78,90
饮用水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本文简要介绍常规消毒技术去除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常规消毒剂仍然是现代饮用水处理工艺使用的主要消毒剂;近些年来,对常规消毒剂联合消毒的协同作用和联合消毒剂的概念提出了探讨,认为联合消毒荆是今后饮用水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膜技术这种物理消毒技术,由于其高效性而得到广泛关注,膜消毒去除病原微生物也成为当今消毒技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