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秋冬季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对长三角北部典型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及气象监测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后向轨迹法、潜在源贡献分析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北部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的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并选取该区域代表性的城市(蚌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北部地区大气污染受地面弱气压、高湿、低温和静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及传输的影响较大.长三角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污染类型主要为区域外传输型与区域内累积型.在EP1和EP2两次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北部城市PM2.5浓度均值分别达到131.6 μg·m-3和115.4 μg·m-3,前者污染过程较短,但污染物浓度累积较快造成的污染强度大和范围广.利用PSCF和CWT对PM2.5潜在源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EP1过程PM2.5由临沂、徐州、宿迁和连云港等污染轨迹密集区域传输到受体城市蚌埠,CWT值处于80以上,最高可达200以上,区域传输实际浓度值较高;EP2过程PM2.5浓度受宿迁、宿州和徐州等区域内部邻近城市影响,CWT值处于60以上,最高达160以上,说明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相互影响较大.因此,秋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跨区域大气污染联动,对于缓解长三角北部区域污染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2.
响应面法优化低频超声协同H2O2降解偶氮染料酸性绿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酸性绿B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染料废水初始pH和H2O2投加量及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酸性绿B降解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酸性绿B超声降解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求解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染料废水初始pH和H2O2投加量及超声功率与染料降解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确定酸性绿B废水超声降解优化条件:初始ρ(酸性绿B)为100 mg/L,初始pH和超声功率分别为4.43和216 W,H2O2投加量为1.77 mL. 在该优化条件下,酸性绿B的降解率可达93.34%.经试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偏差仅为3.48%.   相似文献   
103.
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以密云县石匣小流域近10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为基础,综合探讨了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水保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合理布置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在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偏少,水分是影响植被措施的关键,研究表明阴坡的水分要好于阳坡,植被封郁度也好于阳坡,因此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应该考虑阴坡、阳坡对植被的影响,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必须结合工程措施;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石匣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十几年调整,森林覆盖度显著增加,已有治理初期的44%增加目前的80%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已经由1992年的32.22km2下降到1999年的0.1763 km2,土壤侵蚀模数降至422t/(km2·a),相当于治理前的16.9%,同时收到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人均年收入已经由1991年的670元增加至2001年底的2 830元左右;目前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范式已经达到可持续发展程度,这种范式的总结为密云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乃至整个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作用及样板。  相似文献   
104.
地表水中BOD5的快速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日常监测地表水得到的大量BOD5、IMn和DO数值,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可寻求地表水中BOD,与IMn、BOD5与DO的一次线性函数关系,并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由此通过短时间内测定地表水中UMn。或在现场使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的DO,以及其已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可快速预测地表水中的BOD5。  相似文献   
105.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多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动车组司机的睡眠现状,从睡眠角度探讨动车组司机的健康管理,在前期访谈的基础上对某站段动车组司机进行睡眠情况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动车组司机的睡眠时间长短与性别、月工时、睡眠质量存在相关性;睡眠质量与司机的婚姻状况、职位存在相关性;精力状态与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具有相关性;男女动车组司机的睡眠时长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原因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出乘安排,加强动车组司机医疗保健,适当增加减压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助眠手段等改善动车组司机睡眠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基于安徽省逐小时PM2.5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因子分析法(PSCF)和权重浓度分析法(CWT),构建PM2.5来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PM2.5的来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辨析了影响PM2.5本底贡献浓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本底贡献、本底外溢和外地输送这3个动态过程对安徽省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有重要的影响;(2)PM2.5月累计逐小时测量浓度、总浓度、外地输送浓度、本底贡献浓度、本底外溢浓度和月均PM2.5本底排放贡献率,均在整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趋势,但前3项在安徽西北部的阜阳、亳州和淮北等地出现高值区;(3)安徽省约97.5%的面积外地输送贡献率>50%,下辖市PM2.5本底排放贡献率在30%~50%,说明1月污染以外地输送为主;(4)工厂密度、车辆保有量密度和人口密度对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33、0.47和0.61,通过与PM2.5月累计测量浓度地理探测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人为要素与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文章结合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新的交互项对模型进行创新,从而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产业碳生产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首先从技术创新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环境规制效应和低端锁定效应等四个维度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嵌入地位对产业碳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制,然后通过匹配TIVA数据库进行全球价值链(GVC)的测度,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地位对中国产业碳生产率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影响。总体而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会显著促进产业碳生产率,而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则与我国工业碳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关系。第二,全球价值链嵌入不仅直接影响碳生产率,而且通过技术创新等交互效应间接影响碳生产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地位显著抑制了技术研发对产业碳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在目前阶段提升环境规制的强度会降低嵌入程度对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价值链嵌入会显著促进中国产业碳生产率。研究认为:在目前阶段我国需要继续加深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同时应鼓励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为此,需要调整好环境规制的强度,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清洁化升级;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尽量提升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前向参与,以利于我国产业碳生产率的跃迁。  相似文献   
109.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相似文献   
110.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东北缘,全县耕地面积4.65万hm^2。2009年,在完成大同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的工作中,系统地对大同县耕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参照国家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