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FNA对好氧吸磷的长期抑制及污泥吸磷方式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娟  李璐  俞小军  孙雷军  孙洪伟  陈永志 《环境科学》2015,36(10):3786-3793
本研究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SBR反应器,在21~23℃的条件下启动系统并长期投加亚硝酸盐,考察游离亚硝酸(FNA)对系统好氧吸磷性能的长期抑制作用及驯化后污泥吸磷方式的转化.结果表明,投加FNA后,污泥的释磷和吸磷能力不仅未受到抑制,比释磷速率和比吸磷速率反而高于投加前.FNA浓度(以HNO2-N计)低于0.53×10-3mg·L-1时,系统除磷率均大于96.9%;当FNA浓度提高至0.99×10-3、1.46×10-3、1.94×10-3mg·L-1时,系统除磷率均会大幅下降,分别经过50、12、30 d的运行,除磷率恢复至64.42%、67.33%、44.14%,说明抑制作用导致的除磷性能恶化可以恢复且长期驯化作用能缩短恢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低于1.46×10-3mg·L-1范围内,随着FNA投加量的提高,好氧段亚硝酸盐的损失量不断增大.研究还发现,经FNA长期抑制的好氧除磷系统内污泥吸磷方式发生转变,硝酸盐型和亚硝酸盐型缺氧吸磷能力分别为驯化前的3.35倍和3.86倍,说明长期投加FNA有利于富集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而且,长期驯化有利于系统内污泥的沉降.  相似文献   
32.
在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缺氧/厌氧UASB-SBR生化系统处理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经过5个阶 段(116 d)的连续运行,获得了稳定的工艺性能在进水COD为1 237.2~12 596.8 mg/L条件下,出水COD稳定在108.4~528.26 mg/L;在进水NH4+-N为155.8~1 298.0mg/L的条件下,出水NH4+-N稳定在0.12~4.1 mg/L,实现了有机物及氨氮的深度去除.SBR采用硝化出水回流的运行方式,对原水既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又可使富含NOx-N的硝化液借助原水中丰富的有机碳 源在缺氧UASB内进行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及降解有机物的双重目的缺氧UASB1、厌氧UASB2和SBR反应器的OLRmax(以COD计)分别为13、2.09、2.14 kg/(m3·d)UASB1、UASB2和SBR的OLR与相应的OLRrem 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SBR的NLR(以氮计)与NLRrem也呈现较好线性相关此外,3个反应器的OLR与去除率(η)呈二次相关另外,SBR实现了氨氮的真正去除.整个试验过程中,SBR反应器在室温下运行,硝化阶段溶解氧低于1.0 mg/L,进水温度从20.7℃逐渐降低至10.3℃,SBR的硝化率和反硝化率始终维持在98.5%和97.7%以上,实现了深度脱氮  相似文献   
33.
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环境与生物指标测定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水样生物指标测定水样前期处理的目的及其种类;指出水样处理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4.
出水水质、能耗是雨水利用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实验室规模的重力驱动式膜滤系统,用来处理典型屋面雨水,考察了该工艺对浊度,SS,高锰酸盐指数,NH_3-N和UV_(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重力驱动式微滤膜对屋面雨水具备良好的去除效果,浊度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1.5%~96.2%, 41.7%~69.8%。受限于微滤膜对小分子物质的低截留率,该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NH_3~-N与UV_(254)的去除效果不如浊度与SS,去除率分别为16.7%~67.3%, 11.1%~57.9%与4.3%~45.7%,但出水依然能稳定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该工艺连续运行30 d无清洗,膜通量稳定在25~40 L/(m~2·h)。实验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这种简便、无能耗的重力驱动微滤工艺可以高效地处理雨水,对于以非饮用为目的的水处理以及分散供水具备经济适宜性。  相似文献   
35.
A/O生物脱氮工艺内循环回流和外碳源投加综合控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彭永臻  孙洪伟 《环境科学》2008,29(5):1203-1209
为了提高A/O工艺反硝化效果,应用COST/IWA-Benchmark基准对5种内循环回流量和外碳源投加综合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控制策略1无论从外碳源消耗量、出水水质,还是从控制器稳定性上都是最优的控制策略,它有2个反馈环路组成,一个环路控制外碳源投加量,从而维持缺氧区出水硝酸氮浓度处于最优设定值2mg/L,另外一个环路控制内循环回流量,维持好氧区出水硝酸氮浓度(根据排放标准确定,一般为8~12mg/L).该策略在低负荷时可以高效利用缺氧区反硝化容量,而在高负荷时通过控制外碳源投量保证出水硝酸氮满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6.
序批式膜反应器处理高氨氮渗滤液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在DO浓度分别为0.45mg.l-1和1.19mg.l-1条件下,研究了系统的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特性以及游离氨(FA),DO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类型的影响.250d试验研究表明:SBRR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同步去除渗滤液内高浓度有机物和高浓度氨氮.在初始COD浓度为122—2385 mg.l-1的情况下,出水COD浓度为23—929 mg.l-1,有机物最大去除速率25.6 kgCOD.m-2载体.d-1.在初始NH4+-N浓度为40—396.5 mg.l-1的情况下,出水NH4+-N浓度为0—41.2 mg.l-1,最大硝化速率2.87 kgN.m-2载体.d-1.SBBR系统内发生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8%(DO=0.45 mg.l-1)和30%(DO=1.19 mg.l-1)左右.当FA浓度在1.5—11.6 mg.l-1范围内时,系统中共存硝酸型SND和亚硝酸性SND.当FA从18.6 mg.l-1增加到56 mg.l-1,系统中形成稳定的亚硝酸SND.因此,FA是影响系统SND类型的主要因素,DO可促进亚硝酸性SND向硝酸型SND转化.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游离氨(FA)对硝化过程影响的机理,试验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4组平行的SBR反应器(进水FA浓度分别控制为0.5,5,10,15 mg/L,分别记为R0.5、R5、R10和R15),探究了微生物在不同FA浓度条件下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FA会显著影响系统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R0.5的α多样性指数(包括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在4组反应器中均为最大,说明R0.5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R15的物种多样性最低。此外,在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5.9%~70.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8%~41.3%)最具优势,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着FA浓度升高而升高。在微生物属水平上,动胶菌属Zoogloea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最具优势,且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在R10中丰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系统。基于LEfSe分析,共获得了25个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标记物,从而得到了各FA浓度条件下在微生物学分类水平上的菌群关键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8.
采用UASB-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在获得稳定短程生物脱氮的前提下,通过批次实验,研究SBR系统内短程生物脱氮污泥的反硝化特性.本实验通过设定不同的NO2-浓度和pH梯度获得不同FNA浓度考察其对反硝化菌的抑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恒定pH下,以NO2-作为电子受体时,比反硝化速率与初始NO2-浓度符合And...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碱-水热处理土霉素菌渣时NaOH投加量对SS、TS、土霉素、COD等含量的影响,调节菌渣含水率为98%,设置碱投加量分别为0.06,0.08,0.10,0.12,0.14 g/g,在120℃下水热反应2 h。通过测定反应前后TS、SS、土霉素、COD的含量及pH值分析得出,混合液TS、SS减量率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NaOH投加量增加先显著升高后略微下降,且均在碱投加量为0.12 g/g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4.36%和44.13%)。COD溶出率与SS减量率变化趋势相同,碱投加量为0.12 g/g时COD溶出率达到最大(45.82%),菌渣溶胞SS减量亦效果最佳。土霉素减量率变化趋势则相反,过高的碱投加量并不利于土霉素的去除,土霉素减量率在碱投加量为0.08 g/g时最高,平均达到99.99%;pH值在反应后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与TS、SS减量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0.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亚硝酸盐氧化过程中,高温冲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中,以在不同NO~-_2-N浓度条件下富集的硝化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方法,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考察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丰度变化及结构特征.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5℃时易于微生物生长,系统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最丰富.随着高温冲击试验进行,系统内菌群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此外,分析发现本系统主要硝化功能菌为Nitrospirae的Nitrospira,更适宜在35℃生长.且高温冲击试验同样引起了活性污泥中非硝化功能微生物(Bacteroidetes、Chloroflexi、Halomonas和Pseudomonas等)的菌群结构差异.试验结果可为高温冲击条件下亚硝酸盐氧化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分布特点的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并为相关高温冲击试验给予部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