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高浓度超稠油乳化段废水前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高浓度超稠油乳化段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性质及前处理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超稠油废水前处理的技术关键在于:①采取合适的隔油沉降工艺参数,有效分离污水中的原油和渣泥;②采用适当的絮凝工艺,保证气浮出水水质,最大限度降低前处理出水的矿物油、渣泥和COD.为此提出了低负荷隔油沉降,高负荷组合气浮前处理工艺.通过延长隔油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可回收污水中80%的原油;两级气浮组合,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到:矿物油99%,渣泥98%,COD 86%.日处理量800 t污水处理厂采用该工艺方案和参数进行设计,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2.
汞和两种农药复合污染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豆磺隆,呋喃丹2种农药与重金属汞(Hg)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草甸棕壤和黑土4个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土壤添加豆磺隆和呋喃丹后,转化酶变化幅度分别为-12%~7%和-6%~7%,表明2种农药对土壤转化酶的毒性较小;Hg对转化酶最大抑制率为22%~35%,二者之间呈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表明Hg对转化酶的毒性较大,转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Hg污染的监测指标,通过对数方程计算出4个土样的生态剂量(ED50)分别为76.68,727.49,236.52,316.59mg/kg;Hg和2种农药之间普遍存在交互作用,豆磺隆与Hg复合污染引起土壤转化酶最大净变化量(△I)为对照的-12%~15%,呋喃丹和Hg为-25%~-6%,有机质对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43.
辽河油田超稠油废水潜流湿地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以经过驯化的芦苇湿地为介质处理超稠油废水.在辽河油田进行的中试研究表明,即使超稠油废水的BOD5/COD仅为0.06,潜流湿地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当系统的水力负荷为2cm/d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为石油类91.83%,COD 83.16%,BOD5 90.66%,TN 89.37%;出水平均浓度为:石油类 2.26mg/L,COD 77.34mg/L,BOD5 3.13mg/L,TN 1.66mg/L.中试研究还表明,该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超稠油废水处理新技术.对系统内外芦苇的生长量、纤维素、木质素、戊糖及纤维素的长宽比的研究表明,超稠油废水对芦苇材质无明显影响,可回收用于造纸等.  相似文献   
44.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下渗滤系统、慢速渗滤系统为例 ,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指出加速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 ,并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5.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46.
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生物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效率,从PAHs生物修复的原理和强化措施出发,综述了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物理化学强化技术和生物强化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与适用条件,提出了植物强化微生物修复是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进行强化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应用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47.
全氟化合物在天津大黄堡湿地多介质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津市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底泥及生物样品的不同组织中的全氟化合物(PFCs)的污染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PFCs在水-底泥的分配系数,生物积累因子以及生物体内不同组织间的分配系数.水相中的PFCs以伞氟辛烷羧酸(PFOA)为主,浓度范嗣为24.8-48.2 ng·L-1,其次为伞氟辛烷磺酸(PFOS),浓度范...  相似文献   
48.
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洪;  李海波  孙铁珩  胡筱 《生态环境》2011,20(4):691-695
在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以黑麦草、苜蓿为修复植物,固定化微生物菌剂为外源微生物,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酶活性与PAHs的去除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两者联合修复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AHs的去除效果,其中黑麦草和苜蓿与微生物菌剂联合修复效果分别达到37.57%和38.41%,比单独的植物修复和菌剂修复高出一倍左右。各种生物修复同时促进了土壤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及脲酶的活性,减少了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脲酶与多酚氧化酶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PAHs的去除率与脱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P=0.564);因此,在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可以选择土壤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作为PAHs修复效率的微生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49.
陈苏  孙丽娜  晁雷  周启星  孙铁珩 《生态环境》2010,19(7):1659-1662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铅胁迫下土壤酶活性(如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棕壤土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铅能够刺激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但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这种刺激作用逐渐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宜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磷酸酶活性不能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在整个实验时间范围内,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中铅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铅污染土壤生物标记物。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2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94mg·kg-1,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4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178mg·kg-1。  相似文献   
50.
直流电絮凝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直接生化处理难的问题,试验采用直流电絮凝处理工艺,研究了某印染厂废水电絮凝过程中pH值、温度、极板电压、COD和色度随电解时间的变化,并对电解前后废水中有机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流电解过程中废水pH值和温度不断升高;电流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极板电压下降。GC-MS图谱分析表明直流电解可以有效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25min处理后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5.45%和84.62%以上,出水水质可以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中的I级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