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而环保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染底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保疏浚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河流、湖泊(水库)水体污染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并对浚后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为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发挥工程作用.作为湖泊、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疏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之一,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底泥疏浚同时也存在疏浚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原位扰动与异地污染、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生态风险.研究显示,未来环保疏浚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包括:① 基于调查评估基础上的污染底泥分区、分类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研究;②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区域生态修复一体化设计研究;③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浚后干化-处理处置-资源化集成技术研究;④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监管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2.
校长张梅奇说:"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进而推动全社会人人关心环境保护,自觉投身环保事业。"  相似文献   
133.
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行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升煤矿企业行为管理水平、控制生产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在探讨煤矿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将行为安全管理方法(BBS)应用到煤矿行为管理。通过分析BBS方法原理与工作机制,设计BBS在煤矿中的实施流程:评估企业安全行为状况并制定安全行为改进目标的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行为安全观察表并实施行为观察的行为安全观察阶段;纠正矿工不安全行为并激励行为规范矿工的干预与反馈阶段。提出健全BBS制度、健全行为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完善行为安全培训体系的BBS保障机制。只有将BBS落实到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才能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绩效。  相似文献   
134.
解磷菌能使土壤中被活性铁、铝等吸附固定的难溶性或不溶性的非有效态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磷,从而大大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通过对江西鹰潭红壤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高效解磷细菌T4.经鉴定,菌株T4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sp.);T4溶解AlPO4、磷矿粉的能力均比较高,分别为334.2 mg L-1、193.1mg L-1;研究了各种理化因子对T4解磷能力的影响,确定了T4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乳糖15 g L-1,KNO3 1.0 g L-1,pH为7.0,温度为30℃,在该条件下T4溶解AlPO4的量为806.3 mg L-1.在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的施用试验表明,将菌株T4制成微生物菌剂施用于水稻田可起到减施化肥的作用.图6表2参28  相似文献   
135.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镉(Cd2+)对河南华溪蟹(Sinopatamon henanense)精子质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个Cd2+浓度组(7.25、14.5、29、58和116 mg·L-1)和1个空白对照组,在2个染毒时间(5d和7d)采用特异性的荧光染料和流式细胞术(FCM)对精子成活率、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及染色质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精子的成活率下降,质膜和顶体缺失率上升,异染色质所占比率上升.在Cd2+浓度为58、116 mg·L-1条件下暴露5d后,精子成活率显著降低(p <0.05);Cd2+浓度为116 mg·L-1时,精子质膜完整性和染色质结构均有明显的损伤;而顶体状态在Cd2+浓度为29 mg·L-1时就呈现显著的损伤(p<0.01).在Cd2+浓度为29、58、116mg·L-1条件下染毒7d后,精子成活率、质膜完整性和顶体完整性降低;在所有的染毒组,DNA结构受到了显著的破坏.结果表明,Cd2+暴露对华溪蟹精子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6.
拯救     
222年。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足足呆了22年,还没有察觉出这个世界有什么异样,一切都习惯了,成了习惯的东西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相似文献   
137.
国外点滴     
国外点滴●俄制成新型水清洁器据报道,全俄物理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研制了一种集过滤器和消毒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水清洁器,这种清洁器可以使任何一个水龙头变成泉水之源。新型水清洁器使用短波紫外线对水进行照射处理,它可以在4秒内将水中有机物浓度降低为原来的1/1...  相似文献   
138.
阿特拉津是一种三嗪类除草剂,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其在厌氧环境中的半衰期较好氧环境更长,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此,本研究筛选出厌氧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硫酸盐还原菌菌株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 JN01),在明确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和阿特拉津浓度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温度(250、400和600℃)所制备的生物炭对Shewanella sp. JN01厌氧降解水体系中阿特拉津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炭、Shewanella sp. JN01及两者联合对阿特拉津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1.64%、70.52%和88.25%.当菌株/生物炭为2∶1(体积比)时,由玉米芯为原材料在250℃下制备的生物炭因具有较多的脂肪碳而更有效地促进了菌株的生长.通过qPCR检测Shewanella sp. JN01中的阿特拉津降解基因发现其含有atz A基因,但生物炭对atz A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因此,生物炭主要通过促进Shewanella sp. JN01的生长而实现对阿特拉津的有效降解.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微生物强化去除厌氧体系中的阿特拉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9.
太湖流域双酚AF和双酚S人体健康水质基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双酚A(Bisphenol A, BPA)的替代物,双酚AF(Bisphenol AF, BPAF)和双酚S(Bisphenol S, BPS)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BPAF和BPS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由于其难降解特性和较高的毒性效应,可能会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太湖的人体健康基准研究,依据本土化人体暴露参数、水质参数、BPAF和BPS的生物累积系数等相关数据,推导出太湖流域BPAF和BPS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值(Ambient Water Quality Criteria, AWQC)分别为0.4455μg·L~(-1)和10.02μg·L~(-1).此外,通过对特殊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人体健康基准值进行比较,发现特殊人群的基准值均低于普通人群的基准值.该研究推导的BPAF和BPS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值,可为我国双酚替代物的环境风险管理、人体健康基准研究和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0.
NP(nonylphenol,壬基酚)作为一种具有雌激素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有害影响,并且随着生产及使用量的增加,NP在国内外水环境中被不同程度地检测出来,引起较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生态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综述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污染现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联合概率曲线法(JPC)对NP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基于4个毒性终点数据,采用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估国内外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我国辽河、珠江和骆马湖的ρ(NP)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总体上我国ρ(NP)平均值为0.709 μg/L.②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推导的HC5(5%物种受损有害浓度)值分别为0.694、0.589、0.142和0.317 μg/L.③在所调查水体中,以生长和发育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相对较小,处于可接受水平;以繁殖、细胞和生物化学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较高,应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水生生物的安全.因此,NP对水生生物繁殖的毒性较明显,应持续关注其长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