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582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深入了解聊城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作者使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了城区115种VOCs的体积分数。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s)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SOAFPs),并利用特征性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了大气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秋、冬季VOCs的化学组成相似,烷烃和OVOCs是体积浓度最高的2种组分。冬季OFPs为140.2×10-9,约是秋季(89.0×10-9)的1.6倍,OVOCs和C2~C4烯烃对秋、冬季VOCs的OFPs贡献最大(占54.7%~58.6%)。秋季(1.0μg/m3)与冬季(1.2μg/m3)生成的SOAFPs质量浓度水平相似,间/对-二甲苯、甲苯和邻-二甲苯是秋、冬季SOAFPs贡献最大的3种组分。甲苯/苯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是聊城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PMF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02.
采用“含有配制油基钻井液用主乳和油相的Winsor I微乳液+臭氧氧化”联合工艺对油基岩屑进行处理,Winsor I微乳液处理油基岩屑后的所得基础油和部分主乳进入平衡油相,可以用来配制油基钻井液,臭氧氧化对岩屑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降低岩屑表面含油量。论文以处理后岩屑含油量为指标,系统优化了微乳液组成、微乳液清洗油基岩屑工艺和臭氧氧化工艺。实验结果建议微乳液组成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配制油基钻井液用主乳(2:1)”混合乳化剂浓度为6wt%,正戊醇浓度5 wt%,柴油浓度36 wt%,其他为盐水。推荐微乳液清洗条件为固液比1:5,室温下搅拌清洗60 min。此条件下岩屑含油量可以降低至1.41 wt%,微乳液重复使用4次后,岩屑含油量仍可以保持在2.0 wt%以下。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时,建议工艺条件为臭氧氧化时间40 min,清水pH=7,固液比1:5,臭氧流量5 mg/min,处理后岩屑含油量可降低至0.36wt%。  相似文献   
203.
棕地再利用制度与政策是开展棕地项目的行动准则。虽然中国近年来开始关注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但目前直接针对棕地再开发全过程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本研究在分析中国棕地再利用面临的宏观政策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国外主要国家的棕地再利用政策法规,提出中国棕地再利用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框架。制度和政策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有:构建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一主多元”的管理组织机制;“污染者付费为指导,责任分担为补充、受益者承担部分责任”的责权关系;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利益综合的资金筹措机制;棕地治理与再利用全过程的专业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204.
氨氮浓度过高是黑臭水体难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了经活性污泥驯化的菌株与市售硝化菌液两种不同菌剂分别在有机填料聚丙烯纤维和无机填料沸石上的挂膜特性,考察了不同挂膜填料性质、填料粒径、源水pH值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解构不同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探究填料负载微生物的生物膜法去除氨氮的综...  相似文献   
205.
微塑料污染是当前环境领域广泛关注的前沿问题,海洋环境介质微塑料污染广为报道,但深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如何却鲜见报道.基于此,在典型养殖海域海州湾附近淤泥质海岸设置3个采样点,分析沉积物柱状样中微塑料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0.12 ± 0.07)n·g-1,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沉积物柱状样中微塑料总和是表层5 cm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的3.43~6.00倍.沉积物柱状样中微塑料丰度展现区域差异性,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减少.沉积物含水率、深度和微塑料之间的关系表明,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与沉积物物理性质有关.透明和黑色微塑料在各站位占比均最高,纤维是沉积物中最常见的微塑料形态,粒径小的微塑料占主体,微塑料材质的密度均不妨碍其出现在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06.
本文分析了我国氧化镁法脱硫技术中副产品回收的问题,回顾了我国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采用三循环超低排放工艺和催化氧化提浓硫酸镁技术、烟气浓缩和降温结晶技术,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可有效回收副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07.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海口电厂"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在线监测数据和实测结果,研究颗粒物、SO2、NOx排放特征,分析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谱.结果显示,"超低排放"机组颗粒物、SO2、NOx排放浓度均值分别为(1.57±0.81)、(15.15±6.23)和(40.10±3.63)mg·m-3,均满足超低排放限值要求.TSP、PM10、PM2.5、PM1、SO2、NOx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0.0099、0.0098、0.0092、0.0065、0.1131、0.2882 kg·t-1,排放因子集中在很窄的区间内,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与未进行超低改造研究结果比较,排放因子减小了1~2个数量级.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呈双峰分布,数浓度峰值粒径为0.027 μm和0.641 μm;质量浓度呈单峰分布,峰值粒径为1.100 μm.PM10、PM2.5、PM1的成分谱差异很小,其主要化学组分为SO42-、Ca、NH4+、NO3-、OC,在PM10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41%±0.94%、12.09%±1.95%、9.49%±2.35%、6.96%±0.49%、4.93%±0.57%;在PM2.5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18%±1.58%、12.72%±1.77%、9.21%±2.01%、5.31%±0.13%、4.33%±0.72%;在PM1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04%±3.15%、17.99%±3.61%、8.42%±1.50%、4.445±0.08%、5.075±0.07%.  相似文献   
208.
文章分析了油基岩屑中岩屑与基础油的基本特性,系统探究了岩屑粒径、温度、压力、油基钻井液用乳化剂浓度和水含量对岩屑吸附基础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屑粒径的减小,其对基础油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即岩屑对基础油的吸附主要为多分子层的物理吸附;低温下基础油吸附至岩屑是一种自发行为,但随着温度的上升,基础油吸附量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压力的增大,基础油吸附量先略 增大后变化较小;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基础油吸附量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大,基础油吸附量先增大后下降。油基钻井液用基础油在岩屑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对于油基岩屑进行脱油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9.
针对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作业风险全过程安全管控需求,从“人、机、料、法、环”5个维度,梳理了线路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点,重点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的不安全环境,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方面分析了基建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平台架构及内容,完成了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点分析及感知层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线路工程基建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10.
为分析煤质指标及密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作用,选取了山西大同矿区的不同煤质煤样,进行导热系数测定实验,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导热系数与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建立导热系数与主要影响因素的GM(1,4)灰色预测模型,进行导热系数预测。结果表明:固定碳、密度和水分是影响煤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根据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GM(1,4)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4.5%,预测精度较高,能够用于导热系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