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601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9 毫秒
311.
多模型耦合已经成为国内外模拟LUCC有效途径之一。论文通过如下步骤阐明宏观耕地撂荒格局和微观主体行为间的互动机理。首先,将微观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纳入其决策,构建有限理性多智能体决策模型(Multi-Agent System,MAS);其次,通过SNNS平台的训练学习以及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验证土地转换模型(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LTM)模拟研究区宏观撂荒格局的有效性;最后,依据多模型耦合机理,耦合MAS模型与LTM模型,形成耕地撂荒模拟模型(Cropland Abandonment Simulation Model,CASM),并基于研究区耕地撂荒的实际数据,探讨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与2013年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对比,CASM模型的PCM(Percent Correct Metric)系数为71%,比单独利用LTM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3%,不仅表明CASM能够较好地模拟分析米脂县耕地撂荒空间格局分布,而且可有效揭示宏观耕地撂荒格局的微观驱动机理;同时,文章指出未来研究中要考虑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主体决策对撂荒的影响,以此来提高模型对现实耕地撂荒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12.
在电力系统中,厂站的直流系统作为二次系统的控制电源,是厂站中较为关键的一环。直流系统由于覆盖广泛、布线复杂等原因,会导致交流电串入直流系统等故障。在直流系统某一支路负载交流电串入直流系统后,利用不平衡电桥交替切换桥上电阻的接入状态,分析了负载出口电流变化情况,提出了检测负载出口电流是否存在变化的方法,判别交流串入直流系统的故障支路。利用ATP/EMTP仿真验证了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13.
为研究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于2015年在辽东湾设置38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其中13种痕量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w(Al)、w(V)、w(Cr)、w(Mn)、w(Fe)、w(Co)、w(Ni)、w(Cu)、w(Zn)、w(As)、w(Cd)、w(Ba)和w(Pb)平均值分别为55 726.95、76.21、35.59、852.85、30 482.16、11.98、27.88、21.60、76.53、9.16、0.17、396.78和21.72 mg/kg;其中w(Al)最高,占63.51%;w(Fe)其次,占34.74%.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痕量金属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强烈,V、Co、Ni、Cu、Zn、As、Cd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循环中易被Fe氧化物吸附,与Fe氧化物产生共生关系. Ba与Pb存在共生关系,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Mn是海洋沉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Cr一般和沉积物中的陆地碎屑相结合. 生态效应浓度评价表明,Ni和As偶尔会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产生几率分别为97%和63%;Ni、As、Cu、Pb和Cr长期暴露会产生毒性效应,产生几率分别为100%、94%、74%、6%和3%,Zn和Cd不会产生毒性效应. 根据对生物产生负面效应和毒性效应的概率,痕量金属污染程度的排序为Ni>As>Cu>Pb>Cr>Zn=Cd.   相似文献   
314.
相对湿度的研究对理解古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利用树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相对湿度变化十分有限。本文利用油松树轮宽度重建了河北青龙地区1890—2012年5—7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变化,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39.1%(减少自由度后为38.0%)。重建序列显示出5个湿润期(1895—1899年,1906—1914年,1924—1926年,1950—1955年,1984—2000年)和5个干旱期(1900—1905年,1917—1921年,1927—1949年,1956—1973年,1975—1981年)。重建序列和观测数据均与邻近研究区的PDSI对应良好,表明该序列具有较强的空间代表性,可以反映河北北部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情况。本研究表明研究区相对湿度变化不仅受局地气候控制,还可能受到ENSO影响。  相似文献   
315.
采用某洗煤厂的煤矸石和天然粘土石灰石作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氯化铝制备吸附剂对Zn~(2+)进行吸附,运用SEM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因素对Zn~(2+)去除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0℃、振荡时间为70 min、废水pH为6、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时,Zn~(2+)去除率达到96.28%。煤矸石复合吸附剂对Zn~(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高浓度时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低浓度时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吸附是易发生的。  相似文献   
316.
317.
建立应急体系为现代企业应对各类事故危害所必需。事故发生后企业能否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首先要看企业自身应急资源投入的多少,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事故控制的效果。而企业与周边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可以有效利用和整合企业周边的应急资源,弥补企业自身应急能力的不足,提高联合应急能力,为事故发生的企业提高事故应急处置效率,实现互相支援,良性互动,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318.
试验采用水解反硝化+AO工艺处理城镇废水,系统连续运行7.5个月,日处理水量达48 m~3,其间无剩余污泥外排。系统出水ρ(COD)、ρ(NH~+_4-N)和ρ(SS)均值分别为27.32,0.59,6.68 mg/L;系统功能强化段,系统出水ρ(TN)和ρ(TP)均值分别为14.68,0.151 mg/L,优于GB 8978—20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研究发现:硝化螺菌属和陶厄氏菌属为系统优势菌群,代谢机制类和信号传导类基因丰度较高表明微生物活性和代谢能力较强,糖苷水解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丰度较高反映分解合成代谢能力较强,这表明水解反硝化+AO工艺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中试规模试验运行稳定且高效,为废水强化脱氮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19.
能源燃烧产物是PM2.5暴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燃烧不同种类的能源对PM2.5形成的影响机理不同,但各类能源消耗量对人群PM2.5暴露水平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基于2003-2010年的PM2.5质量浓度与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不同种类能源消耗影响我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我国2003-2010年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年均PM2.5质量浓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在研究时间段内,不同种类能源消耗量对人群PM2.5暴露水平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煤炭、焦炭、汽油和煤油消耗对人群PM2.5暴露水平具有正影响,其中,正向影响最大的为焦炭消耗量,表明工业消耗焦炭对形成PM2.5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与焦炭消耗量具有相近的影响效果的因素是汽油消耗,表明改进机动车和航空燃油技术同样非常重要;原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对人群PM2.5暴露水平具有负影响,其中负向影响最大的为电力消耗量,表明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利于降低人群PM2.5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320.
我常常想,今天的儿童,无疑是幸福的。一两岁时就拥有许许多多的玩具:电动的有汽车、火车、飞机、坦克;布艺类的有布娃娃、毛毛熊:益智类的有积木、拼图等.琳琅满目,甚至可以堆满一屋子。长到两三岁就被送到幼儿园。由阿姨带着玩耍,之后就进入小学、初中,一路幸福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